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然而提到数学阅读同学们大多是逃避和头痛的表现,那么如何进行正确的数学阅读呢?就此,我提出以下几点:
一、激发兴趣——播撒阅读之种
兴趣是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最大动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语言训练为主要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适当地创设一些难度适当的问题情境,可以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问题要精辟而具体,要有针对性,新而有趣,要有适当难度,富有启发性。我们可以通过呈现与学生原有知识相矛盾的现象,设置悬念;或提供几个相互矛盾的方案、解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用兴趣,播撒阅读之种。
二、掌握方法——催生阅读之根
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是学生形成良好认识结构的纽带。读书方法决定了阅读效果,引导而且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是关键。数学家华罗庚认为:学习要经过“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过程。可以说,“由厚到薄”是阅读的根本目的。掌握方法才能厚积薄发,才会催生阅读之根。
随着学生阅读经验的积累,阅读理解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到了中,高年级,一般还能自发地掌握一些阅读方法。但是,他们往往不能自觉地使用这些方法来提高阅读学习的效果,更不能针对数学教材和特点,选择合适的,符合其认知发展水平的阅读方法。这就需要教师给予科学的、清晰的指导。指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作为教师,要把握“愤悱启发,相机诱导”这一原则。例如,对于文字丰富的大型阅读题,我就常引导学生要学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把不重要的信息略去不看二遍,以达到节省时间,处理有用信息的目的。
三、多元开放——怒放阅读之花
在教学中我们应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有了浓厚的数学阅读兴趣,并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后,完全全方位地开放数学阅读的空间,多元多向,催开阅读之花。
1、在预习中的进行阅读.无论是上课前预习新课,还是在课堂上预习老师指定的内容,我们可以分三步完成。第一步,迅速找出预习内容涉及哪些旧知识点、引入哪些新知识点;读“引子”,读“为什么”,激发自己求知与探索的欲望。第二步,检查那些旧知识点是否掌握,如果自己还未掌握那些知识点,我们就要马上阅读课本或者向老师、同学请教,要在短时间内及时选择简便易行的办法补救。第三步,读新概念,从字面及字面后的数学含义来理解新知识点,记住新知识点的含义、并弄清它们的来龙去脉后,还要了解新知识点的运用。最后,记下自己不懂的地方,等待在老师的指导下弄明白。
2、在练习中进行阅读。练习中的阅读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认真读题,准确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隐含条件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继而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二是当解答习题棘手时,迅速阅读与此题相近的例题、习题,重温知识点的变化规律,从而比较出本习题的不同之处,挖掘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3、在复习中进行阅读。复习中的阅读,主要在于归纳相关知识点的运用方法、总结涉及的题目类型,这时不仅要阅读课本,也要阅读已有的辅导资料,还要翻阅自己做过的练习题。最后分章节做个提纲式总结,并记好笔记。加入“数学笔记”,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储备相关的生活材料,可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涵。
四、体验成功——缔结阅读之果。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应重视过程评价,以定性描述为主,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此,我们用过程评价的形式来评价学生的阅读情况。内容有数学课本学习情况和课外阅读情况,课内学习情况包括独立作业时抄错数据情况,阅读情况按活动记录的得分情况评价,最后把学生的数学阅读成果放在“成绩袋”里。
同时也为了让老师和家长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和进步,我们采用“加分积分激励法”评价学生数学阅读情况。并用“装满希望的成绩袋”来管理阅读成果,特别优秀或进步较快的成果展示在数学墙报上。除了精神奖励外,我们也给学生一定的物质奖励。比如,学生做好一件事便会得到相应的分数牌,这些分数牌就如同他们的货币,到学期结束时可以用它来换分值不等的奖品,奖品有本子、书等等。用成功的体验,缔结阅读之果。
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言:“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要想使数学素质教育目的得到落实,让学生真正能够独立自主地学习,就必须重视数学阅读教学。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充分提供一切可能的机会以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会数学阅读,使我们的数学阅读之花芬芳灿烂、奇香四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