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一分黑暗?”“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半个世纪以来,承载着崭新社会制度的道德向往,雷锋精神总能在人们心中激起最广大的共鸣。广大市民积极行动起来,人人参与,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做文明人,让文明成为一种自觉的习惯。
周末,我乘BRT从薛城到枣庄,车上人满为患。刚出城,就挤得没有插脚的空。当车行驶到太阳广场站时,上来一位颤颤巍巍的老大娘。老大娘立脚难稳。当车上喇叭传来“上车的乘客,请站稳扶好;请同志们为老、弱、病、残、孕让座”的声音响两遍过后,仍无一位乘客起身。可是驾驶员身后的座位上一位打扮入时的青年人却佯装睡觉,此时我也站在车的前部,心里满是气愤。这时我的旁边是一位60岁左右干部摸样老人,伸出他那有力的大手,拉了一下那位旁若无人的青年,并大声说道:“你是真睡还是假睡?你没听到要给来老人让座吗?”只见青年人在众目睽睽下不好意思地站起来。
车在急速行驶,一切归于自然。而我的内心却难以平静,是为青年人的冷漠,是对干部摸样老人的敬佩,还是为自己的怯懦羞愧?
文明就是一种习惯,素质就是不用提醒。俗话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最近读过一篇文章题目是“素质就是不用提醒”。说的是我们国内很多公开场合张贴着各种各样的文明提醒语。其实哪国人都知道不能随地大小便,偏就我们的国人必须把“请勿随地大小便”贴到墙上醒目的位置。走到街上随处可见“请勿”的字样。“请勿随地扔垃圾”“请勿随地吐痰”“请勿插队”“请勿……”,难道我们的国人是不是真就这么贱,不让人打着骂着不让人指着鼻子告诉你应该怎么做就不行?有人说,贵族是需要几代人的沉淀的,一夜暴富的人银子再多也不过是暴发户或者土财主,成不了名副其实的贵族。同样的道理,文明也是需要数代人努力沉淀的,需要积以时日,渐成一种自觉的习惯,成为我们很自然的一种生活自觉。
很多人都在用道德水平滑坡来解释我们遭遇到的道德困惑,比如广东佛山发生的小悦悦事件,经过的18个人都没有施以援手。有人质问“当冷漠成为一种习惯,道德成为一种奢侈时,人还能剩下什么呢?”我也强烈谴责这样的行为,可我觉得相对于这极少无德的个案,我们的视野更应该看到的是:当代的“活雷锋”郭明义、“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小学生”何玥、“守墓老兵”欧兴田、“最美拾荒婆婆”陈贤妹……这些草根人物以实际行动诠释着道德的内涵,展现着人性的美丽,并成为这个时代文明的主旋律。
当礼让的美德成为我们一种生活习惯时,一切都会变得更加自然本然:走在路上,碰到问路的,热心指一指;碰到有人摔倒,上前扶一扶;看到盲人过马路,帮助引一引;公交车上,有“老、弱、病、残、孕”上车时,人们会不约而同地起身让座;在电影院的售票处,大家会自觉地排好整齐的队伍;在食堂就餐中,大家会秩序井然地等待购餐且不大声喧嚷。同时文明不只是在每年的3月5日“学习雷锋日”那一天,而是要让这种美德体现在每一天,每一刻,融入每一个人的心中。举手之劳,对需要帮助的人那是雪中送炭。当这一切都变成一种习惯时,我们会觉得生活是如此惬意;当这一切都成为国人一种自觉习惯时,文明还需提醒吗?当中国的传统美德得到良好传承、内化为自身的素质时,世界会由衷地感慨:中国不愧自古就是礼仪之邦。
有人说:“做一个有文明道德的人很难,该从哪里做起呢?”那么,我可以告诉你,只要从待人礼貌,彬彬有礼做起,做一个淑女或一个君子,那你就已经完成了一半,同时,你要把它当作生活中的一种习惯,由内心而树立,久而久之,文明就会挂在你的脸上、心上,你也就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了!
学校是学做人的地方。有一位记者问诺贝尔奖获得者:“你最有用的知识是在什么学校学到的?”答:“在幼儿园,是阿姨教会了我许多文明礼貌用语和互相关心爱护的做人常识,使我能够得到很多人的热心帮助,并使我成功!”要学会尊重人,宽容人,理解人,做事先做人!让文明成为我们的习惯,化为我们自身的营养。身为教师的我们就要立身示范,就要以雷锋为道德标杆,就要教育学生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就要培养文明习惯。
倘若我们都能成为雷锋那样“滋润土地”的一滴水、“照亮黑暗”的一缕阳光,坚守岗位的一颗“螺丝钉”,“出门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我们满怀真诚每天都发出一份爱心,哪怕是捡起地上显眼的垃圾;哪怕是帮扶一下过路的盲人;哪怕是笑对身边愁眉不展的路人-----每天多一点善良,生活也便多了片片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