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论文摘要:小孩子学习中出现逆反心理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了解引发小孩子学习中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对克服小孩子逆反心理,提高学习效率具有现实意义。
论文关键词:逆反心理;原因;对策 教育心理学指出: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孩子到十二三岁的时候,往往产生与父母相抵触的情绪。他们心里有什么话也不愿向父母说,对于父母的批评和劝导不像以前那样听话了,甚至产生抵触、不顺从的情绪。人们把孩子的这种现象称为逆反心理。 实际上现在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甚至还没有上幼儿园,就有的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儿子眼中的我既是爸爸又是老师,对我也是敬畏多一些,孩子比较听从我的想法,因此小时候我倒没觉得这有什么不好,随着孩子越来越大,有时候我还埋怨他说:“你怎么这么没主意呢,就不能让我听你一次吗?也不能我说啥是啥呀?” 因为我已经意识到一个男孩子要有独立的处事能力,有主见,从此开始不断的给他机会,鼓励他。记得有一次我问他:“儿子,你长大了也会有逆反期,你会和爸爸对着干吗?”他笑着说:“不会,我哪敢。”呵呵!这已经是几年前的事情了。
当了二十多年的小学老师,也许思维方式也停留在了小学水平,无法和上了初中的儿子达成一致,小时候的乖巧、听话一去不复返了,想法上的矛盾冲突越来越大,他的言辞也越来越偏激,情绪变化也很大,我开始感觉到儿子变了,我认为好的,他就是不能接受,也许这就是所谓的“代沟”吧!也许儿子的“逆反期”来了!面对情绪有些歇斯底里似的孩子,开始怀疑大人的说法和判断了,什么都不相信了,我感觉这孩子怎么变成这样,这么多年对他的教育都付之东流了,我也开始失望了,在儿子的教育问题上我第一次感觉到了一种危机感,我开始茫然了、困惑了,我是该当作什么事都没发生,或是忍让,或是随他去,还是和他好好谈一次,当时内心说不清楚到底是什么滋味。
我辗转难眠,仔细分析了一下,导致儿子逆反心理的因素诸多:一是期望过高,一直以来,我都希望他样样最棒,完全忽略了他的兴趣爱好,经常强迫他学这学那。二是批评时过分严厉,一旦犯了错误,儿子就腹背受敌,有时严重时还要接受惩罚,强烈的伤害了他的自尊心。三是过份管制了儿子的课余时间,使他几乎丧失了自己支配课余时间的权力。四是儿子初三的升学压力增大,紧张单调的学习生活,一次次的模拟考,使他喘不过气来。另外,生活环境的影响,交友的不慎,父母的喋喋不休嘱咐等等,都有可能造成孩子的逆反心里。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家长也应该高兴,这证明孩子成长了,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有了强烈的自尊心。所以我们在平时教育孩子时,就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尊重信任孩子,平等对待孩子。这样做,或许能从一定程度上避免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 给孩子一定的时空,尊重信任孩子。
在家长的眼中,孩子永远也长不大,但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人,是有思想、有个性的人,他们有自我观念、自尊心,有自己的兴趣、需要、爱好、追求和个性,我们要给孩子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尊重孩子,允许孩子参与一些他们喜欢的正当的活动和游戏。
2.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平等对待孩子。
家长与孩子应建立平等的、朋友的关系,放下自己的绝对权威,凡是不以居高临下的口气命令孩子,要“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当孩子做错一些事情时,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错在哪里,从心里改变自己的错误,而不只是出于家长的意愿。
3. 尽量采取正面教育,避免矛盾冲突。
在教育孩子时要尽量采取正面教育,以激励为主,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过去那种“棍棒底下出孝子”、讽刺、挖苦的做法,易于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尤其要注意的一点是,不要因为家长的不良情绪影响孩子。我们作为家长的,在生活、工作、家庭中难免有不如意、不顺心的时候,千万不要因为自己的不良情绪而影响对孩子的教育,甚至迁怒于孩子,看孩子凡事都“不顺眼”,一会这儿不对,一会那儿不对,这样唠唠叨叨的做法,孩子很难接受,所以容易产生与家长“对着干”的心理,而且降低了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
在实际中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就是家长的一切教育法也都是合情合理的,但孩子总是不能接受,依然我行我素,这时家长就要采用“冷处理”的办法,避免矛盾冲突和激化,以免产生不良的后果。
4. 树立身边的榜样,潜移默化受教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要树立身边的榜样,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记得在一本期刊上看过这样一句话:“无论什么教育,只有潜移默化,循序渐进,才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人之职,育人之事,绝不能如山洪爆发,而应以雪的方式灌溉。”针对孩子存在的不足,给孩子树立一些身边的榜样,使之模仿,促其上进。
但是运用这种方法时要注意方法适当,运用不好也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首先,这个榜样,不要远离孩子的实际,要让孩子意识到:如果我努力后也能做到那样;另外家长要注意好教育的时机,找适当的场合引导孩子观察、学习榜样的做法,而不能采取对榜样赞不绝口、与孩子进行对比的不恰 当的做法。
5. 家长要以身作则,敢于承认错误。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教育过程中要以身作则,树立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比如,家长教育孩子要养成读书的习惯 ,家长自己就可以身作则,让读书成为习惯,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就会受到教育。
家长不是神,在教育过程中难免有不恰当的地方,所以要敢于承认错误。在《天下父母》节目中,有一个当事人做的就很好,他有两个儿子,为了教育孩子,采用了各种方法,其中有一种方法就是给儿子写“检讨信”,在检讨信中,既向孩子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同时又委婉的指出了孩子的不足,这种做法,能避免正面冲突,当孩子冷静下来时,就会仔细思考父母的良苦用心,效果较好。在访谈中,孩子也承认父亲的这种做法很好。尤其是孩子稍大一些时,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如果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当,孩子更是不接受家长的教育,在双方各持己见时,如果再靠语言说教,恐怕会使矛盾激化,处理不当,还会产生离家出走等一些做法,如果家长冷静分析,写一封充满真情实感的“检讨信”,尽管孩子在气头上可能不予理会,但过后还是会认真的去读、去想、去做的。
6. 家校沟通交流,保持教育一致性。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