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小学阶段是一个人一生教育的启蒙时期,也是培养其良好思想品德基础教育的最佳时期。对小学生来说,影响他们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发展的最重要的客观因素是学校教育,因为学校不仅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小学生系统传播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价值标准,而且还通过有意识地组织各种活动来训练小学生某些特定的行为习惯和道德信仰。此时,对它们进行良好的品德教育,对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养和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一、品德教育的意义分析
学校品德教育是培养建设人才的必要场所,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而品德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和保证,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渠道之一。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的德、智、体、美、劳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体,道德可以促进青少年的品德发展,可为他们德、智、体、美、劳的发展提供方向和保证。通过学校品德教育把小学生培养成具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一代新人,这将对我国未来的社会风气、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决定性的影响。1-6年级的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处于思想道德品质形成发展时期,虽然他们思想单纯,爱学习,求上进,富于理想,可塑性强,但他们知识经验少,辨别是非能力差,容易接受各种思想道德的影响。如果不从小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品德教育,难免就会造成个别学生以后人生成长中的品德缺失,甚至酿成老师、家人以及社会所不愿看到的惨痛悲剧。如:2011年9月6日晚9点,北京海淀区西山华府小区南门外,李双江15岁的儿子李天一与18岁的苏楠驾驶宝马和奥迪行驶时,与前方驾驶别克的彭先生一家因言语不和发生冲突,将彭先生头部打伤,被缝11针。2010年10月20日,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撞人并刺死伤者案。经媒体披露后皆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仔细品味李天一打人过程的狂傲行为,又何尝不是“子不教,父之过”的恶果造成。纵观药家鑫家庭背景的追问,以及对他成长过程、性格形成的了解,给予我们的更是一种沉痛的自我警示。药家鑫、李天一留给家庭教育、校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疼痛,更值得我们去认真总结和反思。因此,不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必须运用正确的思想和方法对孩子从小进行教育,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德,增强抵制错误思想道德影响的能力,引导他们沿着社会主义要求的方向发展,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二、品德教育的深化引导
小学生精力旺盛,兴趣广泛,喜欢参加自己爱好的活动,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引导到正确的方向来。对小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要注重摆事实,讲道理,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启发他们自觉认识问题,自觉履行道德规范。学生作为受教育者首先应当遵纪守法,不仅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更要遵守学校的各项制度纪律。其次,要努力完成学习任务,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以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积极的活动和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并接受其检验的,学生接受影响的过程是在能动地吸取环境和教育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在交往活动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以及能力基础,有选择地将外在影响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品德,只有符合教育目的和学生特点的各种教育活动,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发展。所以,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在了解每个学生发展的特点,以及各学科学习情况、兴趣、爱好、不足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目的的善于引导、因材施教,并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和教学目的的需求,确定教材的组织形式、课的类型、课的展开方式和进程,以及教学所运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明确每一堂课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等方面应达成的目标,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活动。通过外在的教育,引发学生内在的发展需求,经过学生的认识和实践,把一个缺乏道德经验与能力、依赖性较强的学生逐步培养成为具有自我教育能力,能够独立自主地接人待物的社会成员。
三、品德教育的主体体现
《品德与社会》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置的一门新课程。它是要在品德与社会生活合并的基础上,使我们的课程回归到人自身,回到儿童的生活,重新赋子它以应有的魅力。因此,教师在探索提高班级德育工作实效性、深化德育改革的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对学生的主体性发挥、道德情感的培养和道德实践的锻炼,并通过道德实践活动来提升学生的道德意识水平,让学生以此来支配和指导自己的道德实践,使其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得到陶冶和巩固,进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美好的情景创造之中。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既要承担起历史赋予培养人的使命和促进学生发展的责任,又要承认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教师在教授过程中要善于提问并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领悟知识;讲授语言力求清晰、准确、简练、形象、调理清楚、通俗易懂,内容要科学、系统,联系实际;善于观察学生的接受反应,及时调整自己的传授内容,变换讲授方式,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教育学生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开拓进取,遵纪守法、勤奋学习、立志成材,树立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只有强调学生的自主、能动、创造性教育,增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各种德育活动中。把教育变成一种民主生活方式,尊重学生的人格与权利和现有水平、把学生从课堂引向广阔的社会。通过课外、校外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丰富他们的知识、开阔他们的思维和视野,使各种不同活动、形式和决定着他们的诸多因素条件相互促进、紧密结合,以至发挥出到对学生身心发展的主导性作用。
总之,教师作为学生品德教育工作的主导者,只有时时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努力做到自我要求、自我提高,以身立教、依法执教,忠于职守,热爱学生,才能以其渊博的知识、高尚的人格把孩子塑造成活泼健康,蓬勃向上的社会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