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摘要】: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学科教学中适当渗透德育内容是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而中职语文教学的功能是求知、开智、立德、审美,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本文针对现阶段中职学校学生思想素质普遍低下的实际情况,结合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详细阐述如何在中职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探索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 德育 途径
《中等专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了语文课程的任务之一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并在教学实施的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功能。要尊重学生的感受与情感体验,同时要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正确引导。”由此可见,《中等专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了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德育渗透。而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工具性很强的学科,它既有思想性,又富有形象性,文道结合,易于感染学生,因而它在实施德育方面又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作为中职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语文学科这一优势,根据中职学生思想素质状况,通过有效的途径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学习语文,即是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化。语言负载着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思想感情,传承着自己祖国绵延不息的文化,具有深刻的底蕴。课堂教学是进行德育的主要场所,它以教材为本,教材中有着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诸如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爱的教育、感恩教育等等。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应该把语文教学与德育工作相结合的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深入挖掘教材的思想内涵,探索有效途径,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德育渗透。
中职语文教材的基础模块阅读与欣赏中选取的一些篇章,十分具有思想教育意义,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揭示文章的主旨,这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达到学文悟道的目的。例如:中职语文教材基础模块(下册)第五单元所选的诗歌——《我爱这土地》的主题十分明确,是一首爱国诗,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真挚而深沉的爱。为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以揭示主题,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语文教师应首先交代作家写作的时代背景,《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11月17日,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到了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同时,介绍一些历史事件,如:火烧圆明园、南京大屠杀等,以此来燃起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仇恨,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剖析品味语句,深入挖掘德育点
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总是隐含在词句之中。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来正确理解课文,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内容,渗透品德教育。在教学中,围绕课文,抓住关键的字、词、句,反复诵读,深入思考,把德育渗透到语言文字的讲析中,达到智育与德育的自然融合。例如《拿来主义》一文中,有一句:“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教师要引导学生重点思考“ 抛来”和“ 抛给”的区别,明确 “抛来”只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动机或目的;“抛给”指有目的的、带恶意的输出。再结合下文,让学生找出“抛给”的东西有哪些,学生很快会找出,有:鸦片、废枪炮、香粉、电影、小东西,让学生明确抛给这些东西的目的和实质是毒害中国人,侵略、掠夺中国。通过对关键字词的品析,让学生学会正确地对待外来文化,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就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三、分析人物形象,具化情感促德育
品德基础的建立不是靠长篇大论的说教,而是用榜样的砖块一天一天铺砌起来的。中职语文教材中选取的一些写人的文章,塑造了生动、光辉的人物形象,如:《我的母亲》里,老舍的母亲是个勤俭朴实、热情好客、宽厚忍让、坚韧刚强的平凡而伟大的女性;《好雪片片》里的流浪老人是个外表污秽,内心美好、善良的人;《窦娥冤》里的窦娥是个具有强烈反抗精神,而又淳朴善良、让人同情的女性。语文教师一定要用好教材,认真分析人物形象,借助人物形象为学生树立起榜样,鼓励学生向文章中的人物学习,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在教学中,可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语句,让学生细心感受、体会。以《好雪片片》为例,教师首先让学生找出描写老人动作和外貌的语句,学生很容易就能找到,然后让学生思考,作者描写的流浪老人的形象有什么特点?教师要明确,突出流浪老人的贫穷、孤苦、笨拙。再进一步思考,渲染流浪老人的形象特点有什么用意?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能够分析出此处渲染老人贫穷、孤苦、笨拙得形象,与后文老人表现出来的美好品质构成鲜明的对比,彰显无处不在的美好人性。教师通过对流浪老人形象的分析,让学生学习流浪老人无论境况如何都能保持善良的本性、执着的为他人送去一片温暖的优良品质,学会给自己点一盏心灯,照亮自己的同时也给别人送去温暖和希望。
四、创设教学情境,增强德育感染力
巴尔扎克说:“感情是一种熏陶的力量。”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创造和渲染气氛,使学生置身于情境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以本人实际教学为例,在讲授《我的母亲》一课时,为创设良好的情境,在导入部分,我给学生讲述了《天使的名字叫妈妈》的故事,并给学生介绍了母亲节的来历。《合欢树》也是一篇写母爱的文章,教学中,为让学生品味平淡朴实的文字,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引导学生学会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我给学生播放了一段有关父母之爱的flash视频,“当你还很小的时候,他们花了很多时间叫你用勺子教你穿衣服、系鞋带、系扣子……如果有一天 当他们站也站不稳 走也走不动的时候请你紧紧握住他们的手,陪他们慢慢地走就像……就像当年他们牵着你一样……”,学生看完后,很受感动。
总之,语文教师要恰当地组织教学、灵活的选择方法、巧妙地设置疑问、妥当地安排环节,并用情真意切的话语,激发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情感,使其受到熏陶和教育。
五、运用比较分析法,强化德育内容
运用比较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求知的欲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使他们分清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可以效仿,什么应该谴责。教材本身有许多可供比较的条件,利用这些条件,教师可采用比较法教学,有利于将情感渗透在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如《世间最美的坟墓》一文,就有多处对比,一是托尔斯泰墓的朴素与他自己伟大名声的对比;二是托尔斯泰墓的朴素与其他伟人墓的奢华的对比。原文中写到:“残废者大教堂大理石苍穹底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侯之墓中歌德的灵寝,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情感。”对于拿破仑的墓穴、歌德的灵寝、莎士比亚的石棺,学生并不知是什么样的,教师要查找一些图片资料,给学生看,让学生去体会。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理解“朴素”、“最美”的深刻内涵,从中感悟生命真谛,培养崇高的人生追求。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