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摘要] 创新是时代的要求。现代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更应重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初步的创新能力。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相信学生能创新,
营造宽松氛围,鼓励学生敢创新,注重策略指导,培养学生会创新,让每个学生都敢创新、会创新。
[关键词] 创新能力 氛围 策略
创新是时代的要求。现代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更应重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初步的创新能力。为此,我们应该相信,我们所教的学生人人都有创新潜能。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说过:“创造性再也不必假设为仅存于少数天才,它潜在地分布在整个人口中间。”章志光教授也这样说:“从可能性来看,任何一个正常的、有智力的人都有创造力,即潜在的创造力。”也就是说,每个学生都蕴藏着无限的创新潜能,关键是教师要为他们内在潜能的开发创造条件,要在简单平凡的日常教学中,发掘创新因素,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让学生敢创新、会创新。
一、更新教育观念,相信学生能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首先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陈至立部长曾指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要转变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尤其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为主。可见创新教育是何等重要。每一位教师都要努力使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创新型”人才观。要彻底改变那种“老实”、“听话”、“高分”的学生就是优秀生的评价标准。我们要培养素质全面具有批判精神和探究、发现能力的人才,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
二、营造宽松氛围,鼓励学生敢创新无论做什么事,首要的是树立信心和勇气,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还要注意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在学习中保持愉快和不紧张,有利于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统一,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探讨、发现、主动解答、发问、激烈讨论和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火花得到极大的培养。因此,对学生正确的创新要加以鼓励,但对有创新的想法,方法可能并不正确的学生也应及时肯定其好的方面,加以鼓励,以激发和保护他们的创新欲望。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其思维的活跃。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改变“喂养”式教学格局。因此,在教学中应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境,要尊重学生中的不同观点,保护学生中学习争辩的积极性,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发言,都敢发言,让他们在宽松的环境中大胆创新。
三、注重策略指导,培养学生会创新创造性思维是应用独创的新颖的方法解决问题,它是一切发明和创造所必需的。我们应当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思维因素,强化思维基本能力训练,不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培养观察力
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可能有创造。儿童的观察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的,在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
首先,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比如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第三,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第四、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二)想象与猜想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猜想是对事物的未来发展趋势或结果做出假设。马克思说:“建筑师在建造房屋之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说明想象在创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牛顿根据苹果落地这一自然现象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也正是他对这种现象进行假设和猜测的结果。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发展。
如学习比的知识以后,根据五(1)班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3:4,可以引导学生想象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3/4,女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4/7,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多1/3......通过想象,进一步沟通比和分数的联系。
(三)大胆质疑,挑战权威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如推导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时候,有一位同学提出圆面积一定要用“s=πr
2”这个公式来计算吗?老师面带微笑,引导性地问:“那么你说呢?”学生自豪地回答:“圆剪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是圆周长的一半,宽是圆直径的一半,因此我认为:s=1/4cd=1/4πd2。”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疑,敢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哪怕是一点点的不同,也值得赞扬,毕竟是学生自己想出来的。教师要鼓励探究性质疑,使课堂上处处闪烁着创造的火花。
(四)发散与集中
发散与集中就是教师提出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自由想象,再比较优选,最后将答案进行集中。运用这种手段策略可以给学生发表独到见解的机会,发现学生个体对数学问题的不同认识,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
例如,教师在进行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复习课的教学时,结合本班人数出示了这样一个题目: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25%,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百分之几?教师启发学生利用多种方法来解答这道题,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得到了三种解答方法。最后引导学生进行集中、比较,从而得出最优的解题思路。
(五)联想与类比
联想是由某事物想到其他有关的事物;类比是由已知事物的属性推知其他事物的相同或相似属性。联想与类比的过程有时就是实施创新的过程。这种策略的运用对于提高学生对同类知识的认识,创造性地理解新知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