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味”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充满浓郁的语文味课堂能让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时候,亦写、亦品、亦读、亦情,在写作渗透中、在品读结合中、在情感激发中去获取知识、沉淀文化、吸收智慧、感受情感,从而形成醇香的语文味世界。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味;实效
何为语文味?语文味指的是在语文课堂当中明确体现出语文的特色,即在醇香的语文情境中教师指引学生去感受与模仿“言语作品“,在文学实践过程中,去吸收语文内涵,并逐渐形成学生应当具备的语文涵养[1]。反观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表面呈现出丰富多彩、花样辈出的热闹景象,但在其背后却是“草盛豆苗稀”的情况,如此热闹非凡的小学语文,早也忘记了语文教学的初衷。小学语文课堂应当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互相碰撞出语文的火花,从而流淌出生命的韵律。笔者总结自身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在下面提出自身对于“语文味”课堂的认识看法。
1、情感激发,营造“语文味”
对于任何一种事物的认知,都必须有着对应的情感,小学语文也不例外。所以,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进程中,应当以情励情,激励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感受到浓郁的情感,从而让“语文味”渗透到学生内心中。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艺术性的导入新课文,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让学生的感官快速转移到文中所描述的环境中去。比如在进行《火烧云》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先用多媒体播放火烧云的图片,并且配上对应的音乐,让学生去直观的感受火烧云的壮观。之后提问:火烧云美在什么地方?让学生畅所欲言,进行自由讨论。然后,教师在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观看了如此壮观的火烧云照片,大家体验到了火烧云所带来的神奇美、变化美、状态美以及颜色美等等。相信大家对于火烧云都有了自己的认识,那现在我们一起打开语文课本,让我们去看看大作家萧红笔下是怎么描写火烧云的壮观的。”
采用这种导入式的教学模式,能够带领学生迅速感受文中描写的环境,先为学生构造一个审美的气氛,将火烧云气势壮观、丰富多彩的美丽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感受到视觉与听觉的冲击,迸发出对美的期望,为语文课堂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品读结合,悟出“语文味”
“语文味”是在教学进程中不断咀嚼出来的。所谓咀嚼,就是对课本中的优美语句进行反复咀嚼。如同花生一样,倘若不去咀嚼,就无法体味到花生的香味。语文,单靠教师来讲,是无法体现出来的,必须让学生自己去领悟。
比如,在进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时,可以抓住文中“半跪”这个词语开展升华教学:先让学生去文中找出全部描写鲁迅先生帮助黄包车夫清洗伤口的动词,再让学生说出自己认为鲁迅先生的哪个动作最为让人感动,之后再将大家的视线带到“半跪”这个动作上。让大家尝试一下半跪的滋味,并让大家说出自身的感受。在学生感受到半跪姿势的酸与累以后,提出疑问,你下跪过吗?接着,让大家闭上眼睛,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课文,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联想。最后让大家在课文中去寻找哪些地方能够指导鲁迅先生这样半跪了多久。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找到了对应的答案,并且感受到半跪的时间有多久,给予学生在思想上的冲击。正是在如此凄风冷雨的天气中,鲁迅先生面对一位平凡的黄包车夫,能够做出这样平易近人的行为,这个半跪,跪出了鲁迅先生的大爱,跪出了鲁迅先生对于通报的关爱与同情。
3、写作渗透,写出“语文味”
“语文味”不但要体现在“情感”与“品读”中,还应当在“写作”中有所表现,苏教版教材主编张庆先生曾经提出过:“语文学习无非就是‘读读写写、写写读读’罢了[2]。”语文属于学习言语之语文,属于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结合之语文,只写不读或者只读不写都违背了语文教学的初中。所以,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读,同时也必须重视写。应当坚持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读书,带着批注去读书,这样,学生就能够感到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在语文课堂中,读写相融合是应用、理解以及迁移的综合表现。让学生将字写好,将话写好,从而将作文写好,这才是语文“写”的体现。
4、小结
“语文味”属于一种品读与感官、生成与预设共同存在的教学模式,同时也是一种带领学生去感受、去实践、去发现语文内涵之美、作者文笔之魅、文章境界之美的学科。
【参考文献】
[1] 陆发琴. 找准点,踏花归来香犹在——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J]. 青年文学家. 2009(18)
[2] 尤莉. 让语文课堂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J]. 教学与管理. 20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