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的灵魂。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指导其运用和语感的培养,还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做为一名小学生,应当了解和热爱祖国的文化,而做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该义不容辞地担负起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使命。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诵读古诗,让他们多接触传统文化,是使学生感受中华文化丰厚博大,吸取民族文化的智慧的有效途径之一。
古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具有工整、押韵的特点,易于诵读,千百年来,万口传诵。让小学生多诵读古诗,体味古诗的优美韵律,不仅可以培养语感,而且能启迪他们的智慧,有助于修身养性。下面谈谈我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诵读古诗的几点不成熟的做法和粗浅的体会。
一、每日一诗,积少成多。
为了让学生日不间断地诵读古诗,积累丰富的诗篇。我特意在黑板上画出一角,写上“每日一诗”。每天,我都会在这一小块地方工整地抄上一首古诗。当然,摘抄古诗并不是随意性的。我以一个星期或更长时间为单位,定一个小主题,比如:了解诗仙李白,走近诗圣杜甫,色彩斑斓的秋天等。在这几天时间里,我只摘抄和主题相关联的古诗。利用早读或课前两分钟的时间,教学生读,主要把古诗音韵读准,熟读成诵,对于古诗的意思,不求学生弄懂。久而久之,只要学生一到班级,看到黑板上的古诗,便会自觉诵读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脑子里的古诗积累就会越来越丰富。
二、生发联想,融会贯通。
古今文化是相互渗透,相互关联的。语文教材中,既选编有古代文学作品,也有现代文学作品。我在现代文学作品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与传统文化和古诗有关联的因素。如我在教学《红领巾真好》这首诗歌中,通过阅读学习,同学们懂得了鸟是人类的朋友,要爱鸟,护鸟。接着,我便不失时宜地引导学生学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诗——《鸟》:“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学生兴趣盎然、不约而同地齐声诵读《鸟》如此教学,既让学生明白了事理,又学习了新的古诗。
选编于小学低年段教材的古典文学作品以诗歌为主。在阅读教学中,我并不满足于只让学生学习编选入教材的古诗。而是非常重视引导学生由此及彼地生发联想,尽可能地让学生多学习跟教材相关联的其他古诗。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 时,从“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诗句中的 “三千尺”引出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等诗句,学到“疑是银河落九天”时,从一个“疑”字引出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古朗月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等几首诗。这样教学,既让学生多诵读了许多古诗,又有助于对其生发联想,融会贯通能力的培养。
三、见缝插针,拓宽视野。
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描摹、歌颂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情趣。它们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而对小学生来说,对传统节日了解并不多。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这方面教育,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我会让学生诵读有关该节日的诗歌。通过诵读,让他们感受传统文化的丰富,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低年级教材编排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在二册和四册的第一单元,都顺应季节,安排了有关春天的内容。在该单元的教学中,我恰到好处地引入一些描写春天的古诗,如《春晓》、《江畔独步寻花》、《江南春绝句》等。让学生接受着传统文化的熏陶。
四、反复呤唱,寓学于乐。
古诗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内容清新隽永,读起来朗朗上口。很多古诗都被谱上曲,成了一首首动听优美的歌。我利用早读,课间时间播放已谱成乐曲的古诗,学生们听着优美的音乐,跟着哼唱,自然而然一首首古诗也就熟记于心了。真应了“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孩子们在一遍遍哼唱古诗后,显得入情入境了。和着优美的旋律,唱着隽永的古诗,手舞足蹈,摇头晃脑。此时,古诗不仅仅是几个字了,其丰富的内涵在孩子们的眼前、脑海中呈现开来,变成了一幅幅有声有形有色的优美画面。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共同财富与巨大的精神力量。作为一名肩负传道、授业、解惑的语文教师有必要在语文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渗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