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在实际情境下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新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容易进入迁移创新的情境中去。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结合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把情境教学法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中,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还能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下面我以青岛版教材(低年级)“在新课导入时,如何创设情境”这一方面具体说一说我的做法:
一、创设现实的问题情境。
小学数学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之上。”所以,我们要善于联系学生实际,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可以体验的数学事实。还学生一个新奇、富有童真和灵性的数学课堂。
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第二课时教学时,我就创设了一个买、卖文具的活动情境。在全班共分四个售货处,让学生排队拿着不同面额的人民币去买文具,看自己想买什么文具,并算出应找回多少人民币。这样一来,不但巩固了第一课时的内容,而且获得了新知。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所以说儿童的数学是现实中的数学,儿童的数学学习活动,应源于他们的数学现实。
二、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著名心理学家希尔博士说过: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但这种差异却往往造成巨大的差异。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将是其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最大动力。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本身发生兴趣,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最实际、最直接的内驱力。
例如,教学《9加几》时,我没有直接出示课本上的情境图,而是根据一年级孩子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课件配音出示了不同的小动物参加动物运动会的情境“一辆客车缓缓驶来,车上原来有9只小动物,又跑来6只小动物,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在这样图画并茂的情境中,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参加动物运动会的喜悦之情,把原本“乏味”的数学内容变得“有趣”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创设探究的问题情境。
学生们都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究者、研究者和发现者,教师的作用在于激发这种探索和求知的欲望。
例如,青岛版一年级下册《统计》教学中,课前我先设计了一个小游戏——石头、剪子、布,找两个同学上台来,其中一个同学和老师一起做游戏,另一个同学记录我俩各自赢的次数。当游戏做完后,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记录的同学很显然没有清楚的记下我俩各自赢得次数。在游戏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新知的必要性。
课本上的情境图提供了一幅静态的画面,几个小朋友在一起统计一些图形的个数。在实际教学时,我感觉这种静态的情境很难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而且对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经历统计的过程也难以发挥创造性。因此,我从整合性和趣味性的角度出发,创设了“图形娃娃”四次呈现的动态情境(课件演示),就是将不同数量的△□○没有规律的依次出现,每个图形出现后立即消失,但是每个图形出现的速度是相同的。
第一次呈现了一个美丽的图形王国,我通过“你想知道些什么?”的提问,较好的满足了低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学生自然的提出“有什么样的图形娃娃?”的问题,这也正是统计过程中要收集的原始数据。
生1:“我发现了有不同的图形娃娃,而且他们都从图形王国中跑了出来。”
生2:“我发现了有△、□和○。”
第二次呈现,我提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那△、□和○各有多少个呢?”
这下学生们摇摇头说不知道,没有看清楚,速度太快没有记下来。
师:“那怎样才能知道每个图形的各有多少个呢?”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
生1:可以看到一个图形就画一个图形。
生2:先画出△□○,然后看到一个图形就画一条“|”。
生3:也可以用“。”表示……
师:“那好,下面就用你们自己刚才说的方法来试一试,记录一下每个图形的个数。”
第三次呈现,学生交流自己记录的结果。
生1:△ 7个,□ 4个,○ 5个。
生2:△ 6个,□ 5个,○ 5个。
……
我适时提问:“怎样才能准确的记录每个图形的个数呢?”
当学生无法解决问题时,就得想一个新的办法成为每个学生发自内心的需要,学生始终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探究新的统计方法的活动中。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讨论交流,学生终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小组成员合作,一人边看边报图形,其他的人做记录。
第四次呈现,小组成员合作用探究出的方法进行记录。这时,每个学生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和自豪。
将同一情境的四次呈现,既体现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又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自始至终都能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探究统计方法的学习活动中。
四、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
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为学生的探索提供大量可以选择的信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自己的爱好选择不同的信息,从而形成个性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二年级上册《方向与位置》,在学习地图上的方向这一环节上,我先假设和同学们站在操场的中央位置,让他们说出操场的东、西、南、北各有什么?(东面有体育器械,西面有乒乓球台,南面有教学楼,北面有大厅。)
接着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能在地图上表示出它们的位置吗?
小组讨论后交流方法:
组1:上面是北,下面是南,左边是西,右边是东。
组2:左边是南,右边是北,上边是西,下边是东。
组3:左边是北,右边是南,上边是西,下边是东。……
我继续问:请你们仔细观察,同一个操场上的建筑物,为什么在纸上表示出来的方向却不一样呢?怎样才能让大家都看明白你的地图呢?
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亲身感受实际生活中的有关物体,在图上应该怎样确定其方向,在学生充分感受的基础上,体会统一方向的必要性。这一情境的创设,不仅坚持了数学的特征,而且重视学生建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等方面的培养。通过这种愉悦的学习情境,诱发学习情趣,使教学进入高潮,让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教学实践证明: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创设各种各样的教学情景,将课堂还给学生,将探索的空间还给学生,把自主还给学生,使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情感、体验、思维、创新水乳交融,使数学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