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初级阶段,同时也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大量地读书和背诵课文,是小学阶段学生积累知识和掌握字、词、句,提高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写作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方面。语文教师指导学生背诵课文,既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可以提高学生阅读和记忆的能力。宋代学者陈亮云就说过:“童子以记诵为能。”可见背诵的重要性。那么,应该怎样指导学生背诵课文呢?下面介绍我的几点做法。
一、树立信心是背会课文的前提。
爱默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有了自信心,就能达到短时高效的背诵效果。小学生最喜欢模仿,在他们的心目中,老师就是他们最好的楷模。在这个时候,老师就应该以身作则,带头背诵。因此,在背诵课文时,我都会和他们一起背,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教师应该首先做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和全班同学在规定的时间内比赛背诵,在孩子们的心目中树立“老师能背下来,我也能行”的思想,他们必定在规定是时间内全身心地投入,以达到背诵的效果。
二、化难为易,讲求背诵的方法。
学生有了自信心和动力还不够,还要讲求背诵的方法。无论是背诵一篇文章,还是一段话,我会让学生明确作者的写作顺序,也就是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然后再一部分一部分地背诵。例如,在指导背诵人教版11册的《桂林山水》一课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白课文首先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静清绿、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 明确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再一段一段地背,都背熟了,最后连接起来,化难为易,化整为零,达到水到渠成的目的。
三、调动多种感官,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语文课本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很多,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文章内容的不同,调动多种感官,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
1、一边拍手,一边背诵。
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一课是《对子歌》,“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对子歌中上下句没有一点儿联系,但具有句式相同,字数相等,平仄协调的特点。因此,在指导这篇课文的背诵时,我先让学生自己先一边拍手,一边背诵。然后再让同桌之间互相拍手背诵,拍手的速度,可以根据背诵的熟练程度由慢到快。最后,全班同学一齐来拍手背诵。这样,孩子们兴趣盎然,很快就把《对子歌》背了下来。
2、一边唱歌,一边背诵。
小学语文长春版3年级第6册是《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篇课文是一首歌词,语言凝练、生动,草原的美以及草原人民深切的爱都浓浓地融于其中。在学生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播放了德德玛老师的原唱歌曲,伴着美妙的旋律,学生不由自主地就跟着哼唱起来,他们仿佛已经置身于美丽的大草原。孩子们热情高涨,只播放了两遍,就轻松愉快地把课文背诵下来。
3、一边看图,一边背诵。
长春版语文二年级上册《丑小鸭》一课,课文的最后一段要求背诵。在指导学生背诵这一段时,我播放了flash课件,学生直观的看到景物的变化,以及丑小鸭的动作,自然而然地背了起来:“第二年春天,树叶绿了,紫丁香花开了。丑小鸭向湖边飞去……”学生一边看图欣赏,一边背诵,效果极佳。
这样调动多种感官,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和热情,指导学生背诵,提高了背诵的实效性,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搭建评比平台,力求整体提高。
为了让学生整体提高,我在班级还设立了“我会背”栏目。学生每背会一篇课文,我都会奖励一颗星,这样在鼓励孩子们背诵的同时,又培养了孩子们的竞争意识。每个学期末都进行总结,比一比谁得到的“星星”最多,就会被评为“记忆大王”。 在这种奖励机制下,提高了他们背诵的积极性,在全班营造了一个争先恐后、你追我赶的可喜氛围。
五、及时巩固,强化训练。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这就是说,学生复习背诵的时间用得越多,记住的效果就越佳。早晨背诵过的课文,晚上睡前以及第二天起床后,应进行一次复背,并在双休日作适当的温习背诵,以后过一个月再复背一次。这样及时巩固,强化训练,以达到长期记忆的效果。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班的大部分学生不但养成了背诵的好习惯,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发挥课文内容的模仿和借鉴功能,还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写作能力,为今后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