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培育学生具有独立的、有创意的阅读能力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目标,也是学生语文素养总体的一个组成部分。阅读教学过程中的提问对话具有复杂的多重性和多向性特征,因此,语文教师要重视教师与学生的直接提问对话教学,组织好课堂教学过程,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关键词: 阅读教学 提问对话 善问
教学论把“教学方法”定义为“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因此,从实质上说,方法是一种动态的操作,一系列方法构成了一个动态的过程。各种阅读教学方法连缀成各具特色的阅读教学过程。
阅读教学过程是一个对话过程。教师的提问在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架起了一条通道。提问的积极作用在于:引发学生的认知矛盾,激起学生从事有一定难度的智力劳动的兴趣;给学生的思考提供“支架式”帮助,将学生个人的思考或集体的讨论引向深入。一般说来,教师提出的问题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是记忆性问题,二是发展性问题。记忆性问题只要求学生回忆、再现具体的事实或信息,只回答“谁”、“是什么”、“对”、“不对”。比如:鲁迅先生的原名是什么?他是什么时候的人?是哪里人?段落有几种类型?等等。发展性问题往往需要经由理解、比较、联想、想象、重组等心智活动,对事实作出推理、判断和评价,或者是把已有知识运用于新的情境。例如:在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中,叙述人“我”有什么特点和作用?学生要想回答出这个问题,就需要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对小说的情节和结构作出综合的思考和判断。
教师要善于提问,教学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所提问题应当具有适当的难度 教师应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已知已学”,所提问题应当介于学生的“已知已学”和“未知未学”之间,并且使学生意识到二者之间的矛盾与联系。有质量的问题应该使学生既感觉到压力,又让他们跃跃欲试,有自行解决的兴趣和信心。这就是提问产生的“跳一跳,摘桃子”的效应。 所提问题应当有具体的针对性 问题的答问将产生怎样的效应,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心里有数。教师需要考虑到问题的覆盖面和提问对象的辐射面,不能总是提问少数的几个学生,也不能提过难或过易的问题。 所提问题应当具有一定的连续性 质量高的问题有助于展开争论,成为学生持续讨论和不断争论的原动力,使学生的思维能够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做连续的活动。 对学生的应答应给予及时的反馈 教师对于学生应答的态度关系着班级学生学习的氛围和师生之间的亲和力。对于勇于回答问题的学生和回答正确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和怯于回答问题的学生,教师应给予真诚的鼓励。 不要使学生处于连续的“被追问”状态 连续追问会使学生忙于寻章摘句,被动地应对教师的提问,而不能自主、连贯、深入地思索。阅读教学首要的活动,还是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以促进学生对文本意义的深入思考和独特发现。
最后还应当指出的是:提问对话法还应当包括学生向教师的提问。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善问”的同时还要“善待问”。也就是说,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的质疑提问,培育学生“善问”的习惯。因为“疑”是思之始,是学之端。“读书无疑者,需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学规类编》)这一点,对于学生形成自主的、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