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活适应性教育。新生入校后面临的第一个变化就是生活环境的变化,校园成为同学们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能不能迅速适应校园环境决定了日后学习、生活能否顺利开展。生活适应性教育包括校园及周边环境介绍、校史校规介绍、奖助贷政策教育、安全防范教育等,目的在于帮助同学们尽快熟悉校园环境,提供生活便利,及时融入校园环境,解除焦虑、紧张、孤独等情绪,为学业顺利进行提供前提性条件。
(2)专业思想教育。中医学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以传统哲学为其思想理论核心,兼有自然科学、人文社科等多重属性,在其研习上不仅要求学生勤奋刻苦,更有一定悟性的要求。新生入校后普遍面临专业上的第二次适应,一些学生因适应性差而产生一定程度的厌学情绪,更有部分学生思维固化,难以接受新的思想体系、新的思维方法,问题尤为突出。[2]新生专业思想教育不能仅局限于专业介绍,在具体环节上要安排医史博物馆参观、附属中医院参观、医学生宣誓、校园人文景观介绍等内容,同时举办中国古代哲学、传统文化专题讲座,帮助同学们了解中医传统文化,尽快融入中医文化氛围。
(3)中医学习方法指导。中学时期学生以逻辑思维方式接受和消化知识,而中医从阴阳到五行的取类比象理论,到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和临床反映,都以抽象思维方式进行。[2]要学好中医必须完成逻辑思维向抽象思维方式的转变,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安排有经验的老师或者成绩优异的学长介绍学习方法、交流学习心得,延长入学教育时间进行抽象思维辅助课程教育,帮同学们完成思维方式的转变,为专业学习打好思想基础。
3.发展成才教育
发展成才教育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关注学生未来发展引导。在内容安排上,一方面实施职业意识启蒙和职业规划指导,培养良好职业素养;另一方面,立足中医药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关注通识人文教育,努力培育宽厚知识背景和文化素养的现代中医精英人才。
(1)职业生涯规划及职业素养教育。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介绍国家中医药相关政策,结合个人和专业特点,进行职业规划和职业目标设计,包括邀请用人单位和毕业校友回校,作人才引进、就业技巧等方面的专题讲座。同时,强化职业素养的培育,注重培养个人修养,树立良好职业道德意识、团队合作意识和远大职业理想,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发展能力和竞争力。
(2)通识人文教育。通识教育是一种基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精神成人”,即“做什么人”和“如何做人”的问题。通识教育符合中医人才培养规律,真正的现代中医精英人才应是学贯中西,纵横古今,并善于融会贯通的人才。对于中医院校的学生而言,在入学之时就应灌输人文教育理念,开设文、哲、史通识人文课程或专题讲座,进行人文教育熏陶,构筑中医学科思维基础,把中医药学子培养成为既有广泛发展空间,又能继承独特传统中医文化的人才。
4.心理健康教育
新生入校后容易产生失落感、孤独感和焦虑感,出现心理上的失调,表现为理想和现实差距的失落、人际交往挫败、学业困难等。心理情绪如果不能及时进行疏导和调节,极易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带来严重后患。入学教育一方面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帮助同学们进行角色的重新定位,减少理想和现实带来的心理冲突;另一方面要开展针对性教育,进行朋辈心理辅导和交流,开展心理问卷调查,建立心理档案,做好重点对象关注工作。
(三)创新新生入学教育方法体系
1.构建全员育人格局
新生入学教育即是学生工作范畴,也属于教学范畴,需要学校各级部门和组织的参加,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地对新生进行理论和实践、知识和能力、纪律和要求等方面的教育引导。要建立学校统一指挥、学工和教务处牵头组织、各职能部门参与配合、各学院具体实施的入学教育组织体系。充分调动各级行政机关干部、优秀教师、辅导员、家长、学生骨干和校外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整体谋划、相互配合,发挥整体合力。
2.阶段性与延续性教育相结合
开学几周的教育时间并不能很好实现入学教育目标,特别是中医学习思维方式的转变和通识人文课程教育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阶段性和延续性教育相结合。在时间安排上分阶段、分步骤,贯穿大一,延续至大四。在内容安排上层层递进,安排阶段性教育主题,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注重中医思维方式的启迪和通识人文课程的铺垫作用。
3.提供个性化服务
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新生入学教育要立足实际,尊重新生的主体地位,从新生的发展需要出发,为新生提供个性化服务。按照90后新生特点,从过去单一性的整齐划一的教育方式调整为兼容并蓄、因材施教、双向交流与沟通的教育方式。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充分调动学生社团和学校后勤等一切可利用的力量,为新生提供便利化生活服务。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按照普遍教育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
4.强化校园文化氛围的作用
中医院校传统文化氛围浓厚,具有独特文化氛围优势。同学们学习生活的转型本身也是一个文化氛围融入的过程,融入是一个文化熏陶的过程,亦即感受、领悟和身体力行大学文化的过程,大学文化所凝聚的精神主要包括校训、办学理念、教风学风校风等,对新生转化融入大学氛围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新生入校后,通过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开展寓教于乐的特色活动,能够加快新生对中医文化的认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桂芳.把握中医三大特征促进学生三个转变——谈新生的专业思想教育[J].河南中医药学刊,1996.4
[2]徐满成.中医院校新生专业思想启蒙及职业发展引领一例[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