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一部《红楼梦》为我们描绘了那些个装潢雅致的亭台楼榭、那些个缠绵悱恻的怨恨离愁、还有那些个深闺苦望的美女佳人,黛玉的苦情、宝钗的悲情自不多说,红楼人物,个个特色鲜明,语文九年级上第二十课《香菱学诗》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滥情人情误思游园,慕雅女集苦吟诗”。我在教授了《香菱学诗》一课后,最是对红楼中那一位不起眼的女子──香菱,有了知音般的好感。
一:走近香菱
“香菱”即甄士隐的女儿,甄英莲(应怜)从小遭受灾难,三岁被拐,长大后又被呆霸王薛蟠生拖死拽弄到家里,终于沦为侍妾,受尽凌辱与折磨.后随薛蟠进京,一直住在荣府的梨香院 ,因薛蟠外出经商,宝钗就带她进了大观园,香菱在大观园里,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许多富有才情的少女们,特别是像林黛玉这样的才女, 环境的变化激发了香菱写诗的愿望,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文章就是从香菱刻苦学诗开始写起的。
二:解读香菱
香菱本就是一个极富文学气质的人,她早就想学诗了,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自己弄本旧诗,偷空看两首.进入大观园后,深藏在内心的精神饥渴一下子勃发起来,进园的当晚就找黛玉,希望向黛玉学诗。黛玉热情指导,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香菱执著的追求,实现了自己的目标。我把她学诗成功归结为下面几个方面 :
第一、香菱有良好的资质。虽贱为人妾,但她骨子里却留着诗书翰墨人家的血液。对于诗歌,她早就有着真情的向往,内心里早就有着学诗的,入园前尽管家务繁忙,却能忙中“偷空儿”读几首诗,因而她的内心也存有“重帘布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一类的诗句。她的学识绝不同于无聊贵族的闲情逸致和鄙俗之类的攀附风雅,而是一种执著顽强的自我回归,是一个诗性女儿对诗性情怀和诗性人格乃至诗性理想的执著追求,这证明她绝非一个“俗人”。古语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香菱学诗,既好之又乐之。因而便有了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第二、香菱善学苦学。她不但认真听老师的讲课,按老师提出的要求去做,而且注重把老师所教的内容加以整理归纳,及时消化。在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品读,理解和感悟。且看香菱是如何悟诗的:“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可见她是一个会学诗的人,常言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香菱在学诗的过程中不仅仅依靠聪敏和悟性,更是依靠苦与勤。三次反复的写诗改诗可以让我们看到一个几近痴迷入魔的香菱, 难怪连宝钗也赞美:“能够像她这苦心就好了,学什么有个不成的”。最后的诗作看似梦中偶得,实是多次锤炼苦心孤诣的结晶。
第三、香菱遇到好的领路人。无论黛玉还是宝钗,对香菱的指导都用点拨的方式,三言两语点处要害,是香菱知所取舍,逐步领悟诗中三昧。在这一课里我们品读出一个另类的林黛玉,她不再是一幅病态的娇怜状,而是“一个诗人,更是一位老师,一个有诗性型、有灵性、有悟性、有耐性、有创造性、有丰富教学经验,有生机和活力的好老师”。黛玉如此善教必将很快把灵气带给学生,并让学生乐学不疲。
第四、大观园是个美好的地方。跟园外黑暗污浊的环境形成强烈的对比,香菱来到这里,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特别是宝玉、探春等人对她的关爱和赞扬,更使她感受到人间的温暖,她得到精神上的解放,她的聪明才智终于显露出来。正如宝玉所说“这正是‘地杰人灵’,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
三:感悟香菱
有人评价说 “《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曹雪芹曾这样写道:“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子,须眉男子只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 把女子提到比男子更高的地位。香菱的遭遇是值得同情惋惜的。但是在节选的课文中我们也看到了香菱在大观园里度过属于她自己的幸福时光。香菱学诗的过程,应证了古已有之的治学三境界:第一境界是“悬想”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是“苦索”阶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是“顿悟”阶段: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从悬想到苦索到顿悟,“曹雪芹为我们提供的不仅仅是学诗的借鉴,也是所有艺术创造的借鉴,这正是典型人物形象价值之所在”。
生活在今天的我尽管遭遇不了香菱那样的人生不幸,但跨越时空的我们还是能够有相同的气息可以呼吸:那种对诗歌的热爱与痴迷,使我能够感受到香菱就像我偶然邂逅的一位已交往多年的好友。在我思想的灵魂里有着与她相通的东西。也许这种难以言表的东西只有知己才能感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