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在大力实施新课程改革,扎实推进素质的今天,小学课堂教学的改革可谓如火如荼。预习,我们则明显关注不够。不预习的情况完全存在;即便预习,也是“指令性”的,即教师布置预习题,学生完成任务。“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教学十分重要的环节。叶圣陶说过:“练习阅读最重要的阶段是预习。”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在他的《教育心理学·认知的观点》一书的扉页上写道:“假如让我把全部的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并据此进行教学。”如何“探明”,预习提供了很好的视角。“指令性”的预习,学生不是自觉主动的,教师也没有具体的方法指导,如此,学生无法形成自主预习能力。这有悖于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的方式。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预习,就是要培养学生自主预习的能力。自主预习,对于增强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010年秋学期,我校以语文学科为突破口,展开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预习能力的培养”的研究和实践。
一、循序渐进,建设系统工程
小学生自主预习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校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小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逐步推进。为此,我校分学段提出了基本指导思想:每一学段以扶为主,第二学段,扶放结合,第三学段以放为主。“扶”即教师指导,“放”即学生独立预习。既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就不能搞“单兵作战”,而是要群策群力,形成合力,大力推进。我校高度重视该项课题研究,成立了“小学语文学生自主预习能力培养”研究小组,建立了“教科室——教研组——教师”层级教研网络,并通过经验交流会、论文竞赛、预习指导(汇报)课观摩、专家讲座等各项活动扎实推进。
二、授之以渔,走出预习的樊篱
由于长期以来我们对预习的重视不够,更谈不上预习方法的指导,学生不会预习的情况是普遍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此,我校将“预习的方法指导”作为课题研究的重点,不断地进行实践和总结。
(一)初读课文,做好铺垫。一般情况下,初读课文的目标是:1、学会生字,2、理解新词,3、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此项目标第一学段不作要求,第二学段仅要求学生了解课文大意,第三学段不仅要求学生了解课文大意,还要求学生揣摩作品表达顺序。)一直以来,不少教师把目标达成的重点放在新授课上,这样大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我校实施“重心前移”,即上述目标放在课前预习初步达成。教师指导学生课前借助书上拼音或查字典读准生字,从字形入手理解字意并通过抄写准确地默写生字,通过反复读与体会流利地朗读课文。对课文大意,我们指导学生用简洁的、概括性的语言说一说。对作者的表达顺序,我们引导学生根据事情发展,或内容和性质不同,或空间(时间)变化等去揣摩。为避免加重学生负担,初读课文的预习由学生自主地安排几个时间段完成。新授课的第一课时为预习汇报课,通过反馈,教师进行个别的或面上的指导,尤其是学法的指导。通过上述指导,各学段学生都明确了初读课文的预习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的一般方法,为接下来的精读课文做好了铺垫。
(二)精读课文,质疑问难。
所谓“精读课文”,就是对阅读材料进行全面、细致、深入的理解。考虑其难度大,我们增设了预习指导课(第一、二学段安排此课,第三学段放手让学生在课前进行,老师从预习笔记中了解学生所提出的疑难问题),一般安排在语文早读课。指导课主要有三项内容:一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读文,圈画批注,尤其是提出疑难问题;二是引导学生在学习小组内交流疑难;三是各学习小组组长提出经过讨论仍然感到困惑的问题。课后,教师根据“困惑”,结合文章教学重难点进行筛选归纳,抓住一个或几个关键问题进行精读教学的设计。学生质疑问难,教师以学定教,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多管齐下,促进能力形成
使学生形成自主预习能力是我们工作的目标和归宿。但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为此,我们采取了多项措施,形成合力,促进其能力的形成。
(一)调动学生自主预习的积极性。“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是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此,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明白自主预习是一项学习能力,对于学生中学、大学、乃至于一身的学习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二是重视激励,对学生预习中遇到的困难,悉心指导,对预习中有突出表现的学生,我们大力表扬,或请他们在班里作经验介绍。我校每学期还进行“我是学习小主人”评比活动,对自主预习中表现好的、能力强的进行表彰奖励。
(二)放手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自主预习。我校重视对学生初读预习和精读预习的一般性方法指导,同时也鼓励学生个性化地自主预习。我总结了一下,学生所采取的下面几种个性化的预习方法值得倡导。一是搜集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此方法适合二、三学段学生。二是摘抄好词、好句或好段。此方法适合第一学段学生。三是做预习记录卡。此方法对三个学段学生都可行。四是通过操作或实验预习。此方法主要适合二、三学段学生。
(三)培养学生自主预习的反思能力。学生对自己预习进行自我反思,能促进其预习中“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从而更有效地预习,更大程度地提高自主预习能力。我校主要采取两种形式:一是口头自我反思,即学生与学生口头交流预习情况,或学生与教师口头交流预习情况,这样的交流可能在课中,也可在课后。二是书面性自我反思(在第三学段中进行),教师引导学生从预习内容选择上是否合理,预习态度上是否专注,预习方法上是否科学等方面进行描述性自我评价,既有肯定,又有改进性的思考。教师收阅后进行必要的面上的和个别的评价指导。
通过我校一学年来的努力,重视自主预习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学生预习习惯得以一定程度养成,学生自主预习能力和语文学科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小学语文学生自主预习能力的培养应放眼全局,循序渐进,其关键是引导学会预习,自主预习能力的形成是其目标和归宿。我们将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创新,为学生自主预习开辟更加广阔的新天地,为他们未来学习,乃至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