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有效性
[摘 要] 针对职业中专学生的特点及计算机教学本身的特点,在教学中多动脑筋,利用现有资源,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直接式、螺旋式
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计算机教学,中职计算机教学方法决不能完全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应该有本专业自己的特色。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开始时对计算机课都怀着神秘兴奋的心情,非常想学计算机,有的学生还认为学电脑可打游戏、上网聊天。但随着计算机教学内容的深入,有的内容需要大量去记忆或机械重复地训练,内容枯燥无味,难度也增大,而学习的内容与社会上的计算机应用又有一定距离,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慢慢地降下来了。同时,现在学校的计算机教学现状不能令人满意,在硬件、软件方面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明显滞后于高新技术发展的要求,这应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笔者认为,教育主管部门要继续为计算机教学创造有利条件,改进计算机硬件、软件及学习内容。而作为计算机教师,要在教学中多动脑筋,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不断进行教学研究。在教学理论指导下,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始至终愉快地学习,尽力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创设情景,激情引导 学生的知识不是教师“教”进去的,是学生“学”进去的。也就是说必须使学生愿意学,能够将教师教的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因此,要为学生创设民主、活泼的环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其兴趣。如围绕教学目标选择一些趣味性的例题、习题或上机练习题,如小动画、字幕等,这可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它为什么会动?是如何动的?),从而自觉地探索学习,化被动为主动。也可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如多媒体课件解决一些难点。如三种基本排序方法,就可以做一个课件展示其排序过程,生动活泼的画面将学生的注意,使他们产生感性认识。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应以创造性教育思想为指导,教给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创造性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引导他们从各个方向去解决问题,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问题,并注意到思维的求同性与求真性,防止思维绝对化和僵化。创造从问题开始。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启动他们的创造思维。例如,在给学生讲述画笔时,在作业中可以提出怎样实现画立体镜框的问题。问题提出后,他们积极思考,结果创造出不止一种的解决方法。比如,有的学生美术观念较强,从光学的角度思考出一条三维的立体线段可以用从右到左或从下到上的一道黑线,一道深灰线,两道灰线构成。如此种种,殊途同归,皆大欢喜。 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教师首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差异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全校学生经过努力才能达到该目标。如有些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较低,但他们的动手能力却较强,教师应鼓励他们向较接近他们的目标发展,在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也促进了理论知识的学习。计算机课程学习有其自身的特点,“入门”与否是个关键,但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必须清楚这一点,也必须让学生明白,以保证双方的信心。因此,老师必须具有“滴水穿石”的恒心,摸清每个学生的情况,针对不同的情况对症下药,善于发现和开发蕴藏在学生身上的潜在能力,不断启发,使学生的天赋和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抓住重点,以点带面 这里所说的重点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重点。正如诗有诗眼,计算机每门课程也有“眼”。计算机类的教科书一般都较厚,内容深而广。教师初教时,总感到这是重点,那也是重要,力求全面,总想把所有的知识都教给学生。结果学生随着教师走,对什么都是一知半解。其实,如能抓住重点,则教是轻松,学得也轻松。譬如在DOS教学中,只需抓住目录、路径这一基本概念,再加一条COPY命令,就解决了核心内容。 层层分解、循序渐进、普遍联系、类比说明 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基础、理解能力较差,再加上现今计算机书籍中适合中等职业教育的很少,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研组必须进行协调,对各门课程作总体规划,在难度上安排一个层次过渡,即要处理好直线式和螺旋式的关系。直线式是指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的需要,把各个知识点分布在各门课程里。例如,在VB中,主要是使学生了解程序是什么,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结构,使学生理解数据类型及养成书写程序的规范,在VF中则应使学生理解数据库、过程化及可视化等。而螺旋式是指教学内容在各学期逐步加深,如程序设计是个很复杂的过程,因而应把各种设计技巧分布到各门课程中,逐步深入,以分散难度,这样,易于学生学习和掌握。
计算机知识比较抽象,难于理解,甚至有学生说是“天书”。譬如“路径”这一概念,如教师讲得不好,可能使学生一头雾水。对于那些抽象的知识,教师首先应善于引用生活中的具体经验予以解释,如目录路径可作如下形象直观比喻:房子为什么要分成厨房、卫生间、客厅?如果你有朋友自远方来,你必须告诉他如何走,这就是路径;其次要能充分利用学生的知识基础,前后呼应。如讲解循环时可利用分支语句中的某些例题说明循环原理,选择排序则是以求极值为基础。 让个性化的作业、考试代替学生的学习负担 我们前面说过计算机只是一个工具,故检验学生的学习好坏不能完全凭一次书面或上机考试来判定。例如,我在FrontPage2000的教学中,要求学生课下自己去找感兴趣的有关资料,把这些资料整理成文件保存在磁盘中,在课上将其导入自己的网页。考试方法就是给学生4—5节的上机时间,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用心制作自己的网页,考评时对学生制作的网页进行现场评分,并把那些没在课堂上讲述的设计技巧作为附加分,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这样把作业与考试结合在一起,我们可以发现学生设计了很多具有个性化的网页,并且不乏很漂亮、很雅致的精美网页。教学效果显著。 精选内容,训练思维,加强指导,引导自学 必须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应选择能对学生起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基本题型、基本原理和规律性的东西作为突破口。给学生讲深讲透。如在程序设计中就有很多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题型。通过它们可训练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如循环的判断,既可逐个字符正反截取进行比较,又可截取、连接生成新字符串后与原字符串进行比较,通过这一练习,可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一题多变,即将一个问题进行变化和改造,深入挖掘这个问题的内涵和价值,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深入地思考问题,典型的如几何图形打印;
必须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学法指导。计算机知识日新月异(如从FoxBase到FoxPRO再到VF),内容繁多(如各种应用系统、程序设计语言),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更不能保证把将来需用的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而学法具有灵活性,掌握了学习方法,就能源源不断地更新知识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好的学法是以好的教法为前提的,教会学生自学有一个过程,必须由教师主导,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查找资料、议论探讨、归纳总结,使学生感受到汲取知识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