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教育名家的话生动地说明了兴趣在一个学生求知和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学校教学中对学生兴趣的培养,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是一个应该十分重视的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不仅能充实学生的学习生活,而且会对学生日后事业的选择产生深远的影响。
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教师就要想学生所想,把数学知识跟学生熟知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使内心动力转化为兴趣,及时迁移其它兴趣转化为数学学习兴趣,教师要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巧妙的教学方法,与学生产生共鸣,从而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了解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特性心理,在教学中采取合理的教学方式。如:用成功教学法、现代教育手段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追求的愿望,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在学生成功之时及时表现鼓励,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诱发兴趣,
数学是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学科,其内容比较抽象,教材叙述一般比较枯涩,学生对于抽象的知识难于理解和领会。针对他们抽象思维较差,但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征,教师要潜心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我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联系生活实际,唤起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产生于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有效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要联系实际,组织好教学内容,将抽象知识化为具体内容。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可提问“我们常见的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改为“长方形的、正方形的、三角形的行不行?”虽是几个简单的问题,却激发了学生学习圆的知识的热情,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二、动手操作,激发兴趣
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为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多动手操作,并在课堂上经常安排一些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剪一剪等活动。利用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使学生的脑、手、口等器官协调发展,让学生的外部操作和内部智力活动紧密结合。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抓住圆形可转化为已学过图形的特点,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用准备好的圆的学具进行试拼,学生先后拼出了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并自己分析图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归纳出公式。这样学生自觉参与了数学活动,从动手操作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趣味导课,引起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课设计得好,就能先声夺人。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状态,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再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让学生说一个多位数,老师添上一个数字,使所得的数是3的倍数,然后再让学生去验证,验证结果老师添的都对。学生就会想:这里一定有什么“诀窍”,并想知道这个“诀窍”。这样就能使学生怀着迫切求知的心理进入新课。
四、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提高学习兴趣
“首先的教学之法,关键的开巧之术,乃在于教师能‘寓教于乐’,根据学生特点和使之容易乐于接受这一要求,使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处理,并动用生动形象,具体鲜明,妙趣横生的语言表达出来,才能使学生在领会知识的同时,得到艺术美、科学美的感受,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数学课往往是老师在台上讲,学生模仿练习,然后布置作业,测验讲评,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因形式单调死板而感到乏味,甚至感到厌恶。随时间的推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会逐渐减退。我们可以巧妙设计出和教材紧密相关的教具,或让学生观察图片、模型、幻灯片、电视等,使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变活,把学生的精力全部吸引到新知的探索中来,学习热情来了,学习兴趣也会随之提高。虽然数学知识本身也是枯燥的,但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以及数学知识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却是相当的丰富多彩。所以教师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举例,用别开生面的课堂情趣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持久性。
五,语言生动幽默 引发兴趣
数学教师的语言艺术修养字节影响到学生对该课程的趣味性,有趣的内容诶和生动的语言便会相得益彰。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富有哲理知情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得自己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生动幽默的语言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放松学生心理,让学生在赏心悦目之余,往往可以给学生以深刻的理解和持久的记忆,一些形象的比喻,朗朗的口决,小品化的表达,好记的顺口溜,有时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如:用三个独立王国比喻实数世界中的正数、负数、零,提醒学生在一些问题的讨论中不要忘掉“零”这个独立王国。再如:用正方、反方的对话形式说明反证法,显的生动,深刻,很容易引起学生兴趣。
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兴趣
美国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曾说过:“为了使学习富有成效,学生应该对所学知识倍感兴趣,并在学习中寻求欢乐。”所以在数学教学中,不能照本宣科地对学生灌输数学知识,而应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学生都喜爱听故事,猜谜语,作遐想。教师应当适时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以引起学生心理的内部矛盾冲突,并使他们意识到,经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解决这种矛盾的冲突,从而引起他们的好奇心,激发起学习的动机,使他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平时的教学中,努力挖掘教材,恰当穿插有关生动的数学趣题、典故以及数学谜语,巧设悬念。如讲“锡拉和锡塔”的故事,黄金分割,高斯的故事等等。
七.发展个性特长,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心理学研究表明:“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是一种内在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使学生了解所学学科的实用价值,各种知识技能对他们有什么直接或间接的用途。当学生能够意识到学习是他们达到某种重要目的的手段时,他们就会产生求知欲和认识兴趣。
八.情感交流,理解学生促进兴趣
理解是建立师生情感的纽带和桥梁。理解学生,就是要以饱满的热情和充沛的精力来感染学生,给他们一张笑脸、一颗诚心、一份真情。数学教学中教与学的双边活动,需要一个和谐、融洽和愉快的学习环境。教师的情感对学生具有直接的感染作用,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育心理学家认为没有师生间融洽的情感关系,任何教育教学都是注定要失败的,而亲近的师生关系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热情关心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不讽刺挖苦学生,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诚心和爱心,沟通师生感情使之达到被学生看作是可信赖的朋友。教师只有对学生抱有诚挚的爱,平等的尊重,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对你所教的数学课就会产生兴趣,能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诲,并努力把这种教诲转化为行为,才能由怕学、厌学转化为愿学、爱学、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