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一、音乐活动的设计理念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的课程基本理念,要求“在所有的音乐教学活动中,都应激发学生参加的积极性和创造意识,重视艺术实践,将其作为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和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基本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音乐课堂教学应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教学条件,设置较多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真正参与到音乐聆听与表现中,并从中体验音乐的美、习得音乐知识和技能,同时更重要的是,在实践活动中获得音乐表现的自信。
音乐活动的目标指向
音乐课堂教学活动应以新课程理念为设计依据,更重要的是为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提供保障,应体现其明确的目标指向。
成功的课堂活动设计,在内容上应体现与课堂教学的紧密联系;表现形式应尽可能的丰富多样;题裁选择应贴近学生的生活,选择学生耳熟能详的主题,让学生有素材可展现;同时难度适中,具有表现梯度,能够使大多数学生无负担或负担较小的参与进来,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活动设计的目的,以及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如果仅为活动而活动,仅为“活跃的课堂气氛”而活动,或仅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活动,而忽略了对课堂活动的内容、活动设置与实际教学的关系、活动要实现的教学目标等问题的深入思考,则都是不符合音乐教育的本质的。
三、音乐活动的设置方法
音乐课堂活动设置的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方法选择可以体现为不同的形式与效果。
音乐游戏,激发兴趣
学生较为喜欢游戏的形式,课堂上可因势利导,将音乐听赏与知识习得寓于游戏当中,则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实现高效的课堂。例如以“击鼓传花”游戏作为“非洲鼓乐”的导入游戏;以“民歌接龙”游戏作为“民歌听赏”的拓展活动;以“你来表演我来猜”的游戏深化音乐形象的理解;以“跳皮筋”的游戏认识五线谱音符,等等。只要与音乐鉴赏进行合理的结合,儿时的许多游戏都可以成为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方式。
体态律动,个性体验
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学”是最具有实效的音乐教学方法之一。达尔克罗兹认为:音乐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基本要素就是节奏,音乐教育应该通过学生喜欢的音乐与运动结合的学习形式,把对音乐的情感体验转化为动作、节奏和声音,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音乐课堂中声势节奏练习的基本动作有“捻指”、“拍手”、“拍腿”、“跺脚”等,教师与学生完全可以依据实际教学条件,探索更加丰富、更具表现力的形体、动作,赋予不同风格的音乐形式多样的体态律动,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爱好和对音乐的理解赋予不同的律动形式,引导学生在音乐的聆听与个性的音乐律动表现中,更深刻的理解音乐的内涵,获得音乐表现的自信。
主题创编,合作探究
教学活动中,结合实际教学设置创造性的活动内容,例如:
指定音乐主题的创编活动——根据花城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材中的乐曲《猎人的送葬行列》其中对儿歌主题的创编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儿歌或民歌(例如《数鸭子》、《茉莉花》等)主题的音乐创编活动;
指定音乐素材的创编活动——不指定具体的音乐主题,而是指定具体的素材或是要塑造的音乐形象,进行音乐创编活动。例如,欣赏谭盾《永恒的水》之后,引导、帮助学生探究合作,创作一曲“纸乐”(以纸为乐器)。
相关音乐要素的创编活动——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以及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教学重点,设计例如节奏创编、旋律改编、表演形式改编等方面的单一音乐要素创编表演活动,启发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在简单的单一音乐要素创编活动中,最大限度的获得成功的愉悦感。
二度表演创作——根据实际学习和鉴赏的音乐作品,进行二度表演创作,例如欣赏音乐剧《猫》的片段时,可以启发学生根据音乐自主创作舞蹈和剧情进行表演。
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创编活动——将其他的艺术表现形式赋予音乐主题,或者将音乐主题依据自身的理解赋予诗句、画作等其他艺术形式的表现等。例如,在欣赏古曲《梅花三弄》诗,结合描写梅花的诗句,创作一幅表现梅花精神的画;或从多段音乐中选择较适合的音乐主题表现诗句或画作的内涵等形式的创编活动。
自主创编——根据不同学生的音乐素养及表现能力,可以梯度设计创编活动,可以为能力较强的学生设计自主创编、创作活动。例如,短小音乐旋律、歌曲的创作,歌词谱曲,为音乐编排舞蹈,小型情景剧、音乐剧的创编等等。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情感表现与交流的重要形式。而正是这种音乐音响材料的非概念性、非具象性特征,在为学生体验、理解和创造音乐提供广阔空间的同时,也为学生整体把握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这中间的“最近发展区”(就是我们音乐教师要解决的问题。只有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有效的设置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活动,才能真正实现“生本课堂”的学习主体地位,才能真正使音乐课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的特有魅力,以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培养起学生对音乐艺术持久而稳定的兴趣和爱好。
注释:
(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参考文献:
1、刘沛.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谢嘉幸.我国当代音乐教育学研究综述[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5(3).
3、谢嘉幸,郁文武.音乐教育与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