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摘要: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新课标理念下,如何去改革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求教师应该重视化学实验教学,探究化学实验教学技能,培养学生创造思维。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 创造思维 创设情景 设计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能为学生正确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提供实验事实,它具有目的性、探索性、现实性和易感知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强调指出:“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培养学生能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初步掌握一些常用的化学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因此,化学实验是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形式,它可以帮助学生获取化学知识,培养科学素质。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化学实验教学,以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质量。本人认为要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质量,在实验教学就应该注意培养思维方法。对此谈一下我的几点看法。
一、创设实验问题情景,利用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创设学习情景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于启迪性的学习情景,会使学生在学习中收到更好的成效。所以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围绕化学知识之间的渗透和迁移,明确的提出问题,将学生注意力吸引到问题情景中来,培养他们的丰富的想象力,有了丰富的想象,就能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例如,在讲完NH
3的喷泉实验后,可设计如下问题:
(1)喷泉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2)CO
2、SO
2气体能否做喷泉实验?(3)什么样的气体能够做喷泉实验?(4)对挤进圆底烧瓶的试剂有何要求?(5)通过计算说明在500 ml的烧瓶中充满了SO
2气体,进行喷泉实验。已知烧瓶内气体的压强为1标准大气压,SO
2的溶解度为1:40,烧瓶内玻璃管的长度为20厘米。问:当向烧瓶内挤进1毫升水时,能否形成喷泉?
这些问题就在学生身边,但是平时很少有学生会想到。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解答,不但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达到真正的理解、巩固,而且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观察、分析之后,教师进入总结归纳阶段,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所解决的问题进行反思、评价和理论升华的同时,还要提供学法上的指导,学生则要通过归纳与总结,使原有的知识得到扩展,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和学习策略。在此基础上,师生向着新的问题迈进,又对新的问题进行探讨,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再如在讲授《纤维的用途》时,教师首先让学生点燃一小团棉花,棉花缓慢燃烧,留下一点灰烬。学生对此熟悉,不以为然,接着在手心上放一小团火棉,给大家看,由于火棉和棉花相似,学生并不在意还以为是棉花,然后叫一个学生点燃它,只见火光一闪,迅速燃烧,瞬间踪影皆无,学生们顿时哗然,惊奇万分,注意力全都集中在老师身上。接着在做爆炸实验,当火棉爆炸将试管口的胶塞在“啪”的一声中蹦出老远时,大家更加兴奋,在求知心切的课堂气氛中,老师提出如下问题:
1.这形似棉花的物质是什么?燃烧时为什么没有留下灰烬?它是怎样制取的?
2.将此形状似棉花的物质(少许)放在密闭容器中,受热为什么会发生爆炸?
这样经过实验,设疑﹑激趣,学生在实验引探的新奇教学情景中,完全进入学习求知的状态,从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学习化学的极大热情。
二、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设计实验是学生自我创造的过程,因为学生在设计实验时,大脑中必须运用于这个问题有关的全部旧知识,并考虑使用哪些仪器、怎样装配、怎样选药品、以及实验中现象、问题等等。从而在学生中形成综合分析、推理、联想、想象等各种思维活动。
例如在讲到金属钠性质时,我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先发给每张桌子(俩人)一小块金属钠,实验前先交待注意事项,在黑板上明确实验要求:(下表中实验现象和结论栏内容,先用白纸盖住,学生实验完,才边问、边讲、边揭开白纸)
操作过程 |
实验现象 |
结论 |
(1)钠投入水中 |
先浮在水面 |
密度小(钠比水轻) |
(2)钠在水中变化 |
变成闪亮小球在水面迅速游动,听到“嘶嘶”声后消失,同时有气体产生。 |
钠与水反应产生氢气,推动钠在水面游动;钠的熔点低,反应中放出的热量足使其熔化。 |
(3)试管中收集的气体检验 |
爆鸣 |
证明钠与水反应产生氢气 |
(4)往烧杯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 |
溶液变红 |
有碱性物质生成(生成氢氧化钠) |
学生带着一种探索的心情,跃跃欲试,课堂气氛很活跃,都想着先探知钠的性质,实验开始时,让学生用小刀切割金属钠,全体学生发现钠质地柔软,切割面呈银白色,稍后,再让学生观察时发现切割面开始发暗,于是马上告知是由于钠易被氧化所致。然后,让学生做钠投入水中的实验,先提问学生,最后加以归纳小结,说明钠在水中发生的化学变化。以上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可将观察到现象,经过分析讨论从而得出结论,使之自觉地成为自己的知识,这些初次获得的知识,由学生自己动手做比老师演示学生看所看到知识,更具有生动性和持久性,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通过课外小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除了课堂实验教学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外,还要倡导学生配合课内学习,在课外日常生活中,联系实际开展力所能及的化学小实验和解释社会生产、生活中的某些化学现象,例如证明蜡烛的成分里含有氢的家庭小实验,摄影冲卷、化学小制作;对土壤成分的检测;对一些工厂排放出来的废气、废水成分的分析及它们对自然界污染情况、如何进行防治的调查;对钢铁锈蚀的现象如何解释及该怎样进行防护;建筑、合成材料的性能和应用的了解;对市场上所卖的冰冻海产品是否含有福尔马林的检测等等。通过这些实验和调查活动,运用化学原理积极展开思维,不仅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消化了理论知识,还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再创造,从而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的创新意识,培养自身的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力,这样才能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富有创新精神的氛围。作为化学教师,我们必须优化实验教学模式、完善实验教学途径,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特色,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实验教学形式,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独立操作,积极探索,以实现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