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语感是语文素养的一种基本修养,它体现了一个人读写能力的高低。所谓“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感受、认知和把握能力。学生语感能力的提高使他们迅速积累间接的理性经验,形成真正敏锐的、准确的、深刻的理解和鉴别语言的能力。从容不迫地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领悟语言,发挥其潜在的语感势能,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然而语文知识并不等同于语感。前者是知识,后者是能力,两者之间需要转化。 那么,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一、体验生活,淬炼语感。
生活是人类语言的源泉。学生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体验的方式增强语感。对课文中的有些较难理解的词语,可以创设具体、形象的情境、把生活经验与语言文字联系起来。这样,敏锐的语感才能得到有效的培养。如《十里长街送总理》的第一段写道:“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洋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学生从词典里找出注释后会提出疑问:“焦急”是着急的意思,“耐心”是不急躁的意思,老奶奶既焦急而又耐心的心情不是矛盾了吗?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经验:比方说,回忆过去的某一天,大家准备到期盼已久的地方游玩,天突然变了,好像要下雨似的,这时你们的心情怎么样?(焦急)然而大家还是不愿回家,没有一个愿意离开,表现得怎样?(很有耐心)学生一点就透,他们一定能说出,“焦急”是老奶奶希望早点看到周总理的灵车,“耐心”表现了她送别周总理的一片诚心,这两个词连接起来,确切地反映出老奶奶对总理热爱和怀念之情。
再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诗句时,就会有一种作客他乡、感到孤独无亲、更加思念自己亲人的感受。此时,就可引导学生去体验自己在远离父母时的那种感受,学生就能从间接体验中产生语感。
二、品味语句,培养语感。
课文中的文学作品塑造艺术形象离不开生动的语言描述。有些语句,特别是重点语句都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是字面上的意思,二 是语言文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特定意义。这些语句对表现人物、表达感情方面有着很大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那些看似平凡的字词句上去揣摩、比较。如教学《猫》时,学生只体会到满月小猫的可爱,而对第一部分写猫的性格古怪所表达的作者的感情怎样,则大感不解。这时,教师就要抓住一些关键字词,“反其意而用之”。例如(1)“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把“睡大觉”,改成“睡懒觉”好不好?(2)“……在稿纸上踩几朵小梅花”改成“涂上几个小黑团”行吗?学生通过这样比较品味,就不难看出作者是带什么感情来描写的。
三、加强逻辑思维训练可以深化学生语感能力。
语感作为直觉思维,固然有直接性、整体性、敏捷性等突出优点, 但不能否认,语感形成有一个过程,过程中逻辑思维也在起作用,即如整体感知,就需要逻辑思维方法——概 括(只不过这种概括在表面上没有明显的推理过程),可以说,没有概括这种逻辑思维参与,也就谈不上整体感知,也就谈不上语感的形成。因此,在语感培养过程中,逻辑思维训练仍应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例如苏轼的《题西林壁》中的句子:“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横”看怎么成“岭”,“侧”看怎么成“峰”?“远近高低”又怎么各不相同?诗句虽然很直观, 但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山岭表象中,却很难找到确切的答案。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思维活动,使学生体会到:横、侧、远、近、高、低这庐山的六种形态的美。这样学生对诗句就有了整体的感知和把握,深化了学生的语感能力。
总之,语感能力不是单靠学生自己就能形成的,它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自的地培养训练密切相关,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语感能力,关键是教师是否有意识地引导和训练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