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聋校数学课堂教学一直以来都沿用着这样的模式:教师根据教科书上已经设置好的步骤进行相应的备课、讲课,有些题目教科书上甚至已经连解题的顺序、思路都写明了,这样使得我们的教师在备、讲课时显得轻松了许多,但同时它也使我们的教师局限于这些固定的解题思路之中,长时间的下去,必然使我们的学生对这种枯燥无味而又单调的学习方法失去了信心,它束缚了学生思维的跳跃性、扩散性,挫伤了聋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得整节课都变得毫无生机,课堂教学效率也因此受到影响。当然,由于聋生的生理上的缺陷及因此而导致的心理上的缺陷等因素造成的聋生交流、认知等方面的障碍,使得他们也不想主动的去学习新知,主动的去克服学习上遇到的种种困难而获得新知,因而他们也就很期待课堂上老师的逐步讲解、书本上的预先分析步骤,教师也把自己的讲解看作了是他们获得新知的主要方式,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这显然极不符合现代教育蓬勃发展的趋势。笔者一直从事聋校高年级的数学教学,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并结合高年级聋生的认知特点,对改变这样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作了一些思考与探索,并且逐步地运用到平时的教学中,起到了一些积极的作用,现就本人的一点认识与大家一起做个探讨:
一、先学后教,培养聋生的自学能力。
“先学后教,以学促教,以教导学”是我市洋思中学的教学模式,也就是在全省乃至全国都较有名气的“洋思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是它的精髓所在。所谓“先学后教”一是要求学生自学即将要学的新内容,在自学中尝试能不能解答相关的一些题目,有了疑问、难点及时进行记载,在课堂上老师讲解时进行提问,以获得圆满的解答。二是要求教师结合新授内容的重难点出示一些思考题,让学生根据思考题进行自我学习,找出解答的方法,再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重点讲解,从而达到教学的良好效果,完成教学任务。高年级的聋生通过前五、六年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自学与理解能力,完全可以提出一些更高的学习要求来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比如在教学合并同类项时,我们可以这样做,事先布置学生自学课本上126—129页的内容,并尝试练习课本129页“做一做”中的题目,在自学中如果有疑难问题,及时记载下来,向老师提问,以获得正确的解答。也可以这样做,教师布置一些紧扣新授内容的思考题:1、什么叫做合并同类项?2、同类项如何合并?把同类项的什么进行相加,什么不变?3、在合并同类项时,要注意什么?学生通过自学这些思考题并能够进行正确地解答了,那么他也就基本掌握了新授内容。以上两种方法主要是说明了学生课前进行自学的重要性,学生通过这样有目的的自学,改变了以往课堂上被动接受新知的现状;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讲解时,也要结合学生自学的情况进行适当的调度,学生已经掌握了的,就少讲、多练习;学生经过自学还不能正确掌握的,就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讲解,或者请已经会了的同学做小老师提供帮助,这样一来,不但进一步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而且也使一部分学习优秀的学生有了用武之地,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使得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性大增。
二、求新创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们一直强调解答数学题目要做到一题多解,要求学生要有发散思维的能力,不要局限于书本上教的方法,要能够创新,寻找出更多更新的解题思路,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却忽视了作为教师,首先也要有创新的能力,要能够不因循守旧、不拘泥于形式。教科书上,基本都已把每一个例题、每一个新知识的讲解思路与方法都做了说明,那么我们的教师在进行讲解与指导时也是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了讲解,通过这样的讲解方法,学生也能掌握新知识,学习新内容,教师也自以为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的任务,却不知,长时间地下去,这种方法对于接受能力好、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来说,已没有多大的吸引力,势必局限了他们的思维能力,降低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不利于我们培养创新人才目标的实现。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也应该进行不断的创新,突破书本的约束,寻找出另类的解题思路,如在教学求圆柱体的体积时,书本上采用的是“切开拼凑法”,笔者在进行教学时采用的是“层层递加法”,所谓“层层递加法”就是在教学时,将许多个面积相等的圆进行层层递加,同时要求学生理解圆柱体就是有这许多个圆组成的,假设一个圆的厚度为“1”,则这个圆的体积数就是这个圆的面积数,只是单位不同。圆柱体是由若干个厚度为“1”的圆组成的,因此它的体积就是圆的面积(底面积)与厚度(高)的乘积,由此,可以导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V=Sh。在教师讲解完后,再要求学生回到书本,参照书本上的方法,进行再次的理解,并进行比较这两种方法。经过这样的“另类”讲解,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从而比较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课后笔者进行了调查了解,学生对于教师的讲法比较容易接受,而对于书本上的思路显得有点难于准确地理解,但是通过比较,学生加深了对圆柱体积体计算公式的记忆。这只是所举的一个例子,在聋校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值得求新创新的题目不少,需要我们能够真正的去思考,去钻研教材,要有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那样我们的数学教学会变得更加有生机,学生在教学中,不但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能受到思维的扩散训练。
三、转换角色,发挥学的主体作用
课堂小结也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课堂小结顾名思义就是对一节课所新授的内容作一全面而又简单的概述。常用的小结语都是“本节课,老师主要讲了……,同学们掌握得……,课后……”,尤其是在聋校基本上都是固定的模式,新授结束了,不管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教师都要进行简单的小结,表示这节课已全部讲解完。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就要小结而小结,就如同例行公事一般,却忽略了聋生在这一环节中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它所应该起的作用,我们不妨转换一下角色,变教师进行小结为聋生进行自我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在练习时应该注意……”等等,教师进行必要的补充与提醒,这样做,不但在数学课中训练了聋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他们把句子说通顺,意思说连贯),同时也使每个聋生不因为课要结束了而放松自己,进一步培养了他们的学习能力,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小结中,再次检查教学效果,发现问题,以便于及时进行解答,尽量不使问题带到课后,实现教学效果的优良化。
以上几点都是笔者结合普小的教学改革与聋校的实际情况而进行的一些教学实践出探,当然是不是值得推敲与检验,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得到验证。总之,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提高聋校的课堂教学效率,为使聋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而努力的。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