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多元推进,“桃园”增“艺”。
我们采取了多种渠道、多元推进的方式,推进特色学校创建工作的快速发展。2009年秋和2010年初我校先后2次派10名领导、教师赴兰西、肇东亚麻编织技术公司参观学习,提高了特色教学水平。寄宿学生拥有充裕的课余时间,我们派特色辅导教师深入学生中间,和寄宿生一起活动一小时。这样即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时间,又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技能。
我们通过采取多元推进的策略,学校艺术学习氛围浓厚,师生学习艺术热情高涨,从而也带动了舞蹈队、合唱队、鼓号队、素描小组、粘贴小组、武术队、乒乓球队等其他艺术班组活动的开展,大大丰富了特色学校创建活动的内涵。
3、搭建平台,“桃园”结“艺”。
我校积极营造健康、生动、催人奋进的特色学校创建工作环境,搭建展示师生特色成果的平台。
我们于2009年下学期将综合活动室墙壁及四周展台,校外宣传橱窗、各班教室墙报、各教室走廊,明确地分配给各活动班组,要求及时展出师生作品并定期更换,表现突出的在校园广播中及校特色信息报中宣传、表扬。特色信息报由特色学校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指派专人负责,中高年班组轮流负责排版、编报、展示,并定期征集相关作品,举办竞赛,宣传、报道特色活动的开展情况,大大激发了师生的热情。
两年来,我们开展特色校本教研活动4次,举办特色活动现场汇报表演3次。学生创作的《庭院》、《农家小院》等13幅作品,分别在市、县级小制作比赛中获奖。
四、提倡一个“精”字,打造一流队伍
只有一流的教师队伍,才能创造一流的教学业绩。几年来,我们狠抓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促进了学校的飞跃发展。
1、树精神,引领发展方向。
“群雁高飞头雁领”。我校领导处处以身作则,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努力起到模范作用。做到想事干、能干事、干成事。能想师生之所想,急师生之所急,帮师生之所需,成为师生的良师益友。都能用自己的学识能力和聪明才智出色的完成本职工作,做到上不辜负组织的重托与信任,下对得起师生的拥戴与期望。“有为则有位、无为则无位”,领导们用自己的敬业精神引领着全校教师成长和发展,为建立一支素质高、能力强、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教师队伍奠定了基础。
2、练精技,提高队伍素质。
我们一手抓学习,一手抓研究,面向全体,突出骨干。利用各种机会和形式,向教师传输新的理念,引导教师要加强自我研修,鼓励教师的文化业务学习。开展教师“四个一”活动:即每周写一篇教学随笔,每月提供一个教学设计,每学期上一节研讨课,每学年撰写一篇教学论文。以研定教,增强了教学改革的时效性。
现阶段,我校教师都能熟练掌握、利用远程教学和课件制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而且正在向更高层次迈进。
3、出精品,促进专业成长。
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校注重“集体备课”的研讨、“精品课堂”的打磨和“名师团队”的培养。通过开展“导、做、评、辅、结”的教学沙龙活动,引导教师树立“精品意识”,打造多种“精品课堂”。重点抓好全体教师的“达标课”、新教师的“入门课”、同年组教师的“研究课”、优秀教师的“示范课”、骨干教师的“精品课”。教师在历练中,提高了课堂教学水平,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我们还将教师的实践成果、经验、优秀教学设计、说课设计、导学案、案例分析、班主任手记、教学随笔、科研论文、简笔画、书法等作品汇编成了多本教学成果集。
4、评精英,激励工作热情。
我校注重发挥典型教师的辐射和引带作用,学校实施了绩效考核、评优树先、职称评聘以及各种专项奖励制度,充分利用和发挥能手、新秀等骨干教师的名师效应,使广大教师从优秀教师和骨干教师专业成长的心路历程中,受到启迪和感悟,从而增强其敬业、乐业的职业意识,树立其勤业、精业的师德风范,体验做教师的幸福感。
我校先后有23名教师被评为省、市、县级教学能手或学科带头人,有6人被评为市级优秀教师,有40多人次获县级嘉奖。目前,一支敬业爱岗、团结勤奋、锐意进取的教师队伍已经形成,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面对学校管理工作的多元化和复杂性,只要我校的每一位管理者、每一位教师心中装着爱、记着责任,不断摸索,不断创新;只要我们推行精细化管理,让精细化成为“教风、学风、校风”建设的价值取向,营造出踏实的教风,朴素的学风,人文的校风;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当“精心是态度,精细是过程,精品是结果”的管理理念,成为每一个教育者内在的一种品行时,我校的管理工作一定会日臻完美,办学水平一定会日渐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