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持续发酵的校园网络借贷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虽然校园网络借贷缓解了大学生群体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同时提供了创业融资的渠道,但校园网络借贷的潜在和系统性风险带来的负面影响一直饱受诟病。本文针对产生的一系列安全隐患从政府加大对非法贷款的监管力度、学校完善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内容、学生的自我约束等几个方面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关键词:校园网络借贷;安全隐患;对策
近几年来,伴随着校园网络借贷而来的大学女生“裸贷”、被贷款、自杀等乱象不断进入公众的视野,冲击着人们的道德底线和神经,继而引发了民众、媒体、教育界和法学界的广泛热议和沉重思考,极端事件的频发、法律性质的模糊、监管的失位都让校园网络借贷的健康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大学生校园网络借贷平台的迅速崛起,来势汹汹,必将给高校的教育管理带来更大的挑战,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并采取对策加以解决。
一、 大学生校园网络借贷的现状
首先,信用卡淡出高校校园。自2004年以来,大学生信用卡持卡率疯狂上升达到了一定的高峰,但自2009年银监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信用卡业务的通知》,明确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应遵循审慎原则向学生发放信用卡,向学生发放信用卡必须达到两个条件,一是须年满18周岁,二是须落实第二还款来源,且第二还款来源方已书面同意承担相应还款责任。当时大陆的信用卡市场已经成熟,信用卡逐步回归理性,随后多家银行随后暂停了大学生信用卡业务,信用卡开始淡出大学校园。其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征信体系的成熟,民间融资需求的快速增长,借助网络平台,个人对个人的借贷在无需金融机构参与的情况下成为了可能,这样P2P网络借贷应运而生。所谓的P2P网络借贷,就是个体之间或者点对点的借助互联网平台的一种新型借贷方式,英文为Peer to Peer Lending或者Person to Person Lending,简称P2P或人人贷[1]。
二、 大学生校园网络借贷安全隐患
1借贷过程中显隐性担保安全隐患
显性担保主要指“裸条借贷”(简称“裸贷”),即指在校女大学生作为借款人通过网络借贷平台借款,以借款人手持身份证的裸体照作为担保,当借款人不能按期还款以及预设产生的高额利息时,贷款人以公开其裸照和与借款人父母联系方式等手段逼迫借款人还款。产生原因如下:首先,部分大学女生价值观念错位,为畸形的消费欲望和虚荣心所绑架。其次,盲目从众。在群体生活环境中,看到周围女生通过“裸贷”换来高档的时装、化妆品、电子用品等高品质的生活时,不免受其影响,不顾后果[2]。
网络借贷平台的一个优点就是简单、快捷、高效,节约交易成本。但是网络借贷平台并非真正的“免担保”,大学生在申请过程中需要提供自己的家庭住址,父母、辅导员、舍友等的联系方式等信息,这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隐性担保,一旦违约或者如不能按期还款,许多网络借贷平台就会采取将催债业务外包的方式,而我国目前的催债市场还极其不规范,恐吓、骚扰等方式暴力催收成为常态。
2还贷安全隐患
当代大学生群体有着较高的消费需求,如电子产品消费、情感消费、时尚消费、旅游消费等方面,在这种情况下,校园网络借贷平台推出的低息、免息等优惠政策解决了同学们对资金的渴求,但是不少同学也掉进了不良平台的“陷阱”,走上了高利息、高利率的还贷之路。这其中包含诸多原因:费率不明。很多网络借贷平台采取“低息、免息”等营销策略,虚假宣传和过度宣传产品的零首付、低门槛等来掩盖产品的高利息、高服务成本、高违约金的分期成本;相当大一部分大学生对还款的利息、时间、方式、渠道、程序并不了解,埋下难以按时偿还的安全隐患;某些大学生的道德与素质的问题,导致很多的借贷行为会存在延迟还款或者是根本拖欠的行为,把自己置于还贷的安全隐患之中。
3信息泄露引发的一系列相关安全隐患
个人信息泄露。现阶段 P2P 平台缺乏有效监管,多数平台只需注册登录即可随意查看借款人相关信息,其信息易被不法分子窃取挪用;甚而有些不规范的 P2P 平台会刻意收集、打包借款人信息出售牟利,结果增加了高校大学生频发生网络诈骗和电话诈骗等事件的概率。
三、校园网络借贷的应对策略
政府加大对非法贷款的监管力度。为了有效遏制高校校园“高利贷”的现象,高校应该积极取得政府支持,主要采取“堵”和“疏”这两种策略。堵,政府应当出台相关法律和政策,制定市场准入政策,并实施资金安全监管和业务活动监管,规范网络信贷;疏,地方政府可以仿效发达国家的模式,除了那些全国性大银行之外,创造有利条件,积极发展校园社区银行,让在校大学生能够享受渠道通畅、手续便捷、利率合理的金融借贷,可以满足大学生的不时之需。
学校完善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内容。一是高校辅导员应当密切关注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关心他们的消费心理,及时发现学生在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人人网、校园BBS、QQ空间、微信平台等多种媒介,发布理财知识、倡导合理消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养成良好的消费行为[3]。”二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理财能力。通过邀请银行业务员开展讲座等形式,帮助学生了解金融常识、ATM机和信用卡的基本服务功能,指导学生打理和规划自己的钱财,学会节流。三是加强校风建设。高校在学生中要大力倡导积极、健康、进步的生活态度,消除攀比心理,教育大学生健康消费、合理消费,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远离赌博、游戏等不良嗜好,从而从源头遏制借贷“高利贷”现象的发生。
基于高校学习平台,大学生应加强网络学习和自身教育,形成诚实守信的美好品德和理性的消费习惯;学习相关理财知识,强化风险意识,合理投资。
参考文献:
[1] 张娜.P2P 在线借贷研究评述[J].经营管理者,2010(8).
[2] 程诚.大学生消费的同群效应[J].青年研究,2015(02).
[3] 汪莹.大学生的消费特点及对策建议[J].商场现代化,20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