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它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近年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尝试,受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激趣导读、自学探究
激趣导读是指教师的阅读导入,自学探究是指教师提示(问)后的学生活动,这一环节起着影响全局制约全课的作用。教师导读的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启学生的思维智力,为学生自学探究做好铺垫。如在进行《春秋战国的纷争》一课的教学时,在阅读前我以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卧心尝胆”和“退避三舍”导入,在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被激发时,顺势提出“齐桓公为什么会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春秋争霸有哪些影响”两个问题。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有目的阅读和思考,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思考中分析,在思考中综合。学生在自学探究中,把学、思、疑、问连接在一起,并在书中作适当的批注,或者在笔记本上作以记录。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以便在下一环节中通过讨论得以解决。
二、各抒已见,共同探究
教师根据阅读内容和所探究问题的难易组织学生分大组或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即交流自己知道的,提出疑问,即提出自己不知道的,对各自提出的疑问进行重点讨论或争论,在讨论中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经过争论、辩解,在组内达成初步共识。对于在组内不解的问题可以在以后环节中提出来,再待解决。在讨论后,要求各组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推选一名作为本组的中心发言人,准备在下一阶段进行交流。教师在学生讨论时,在各组中巡回给以简单的提示和指导,并收集各组讨论中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尤其注意各组提出的带有共性的问题,以便在下一阶段重点突破。
三、集思广义,集体探究
在交流阶段,教师要求各组中心发言人举手发言,并规定前三位发言人做为每次交流的主要发言人,其他小组的发言人只能作补充发言,发表不同意见。这样做,可以调动学生参与交流的积极性,增强竞争意识,避免重复发言,节约课堂时间。在交流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发言予以即时的肯定,尤其要鼓励发表不同见解和提出疑问的同学。
四、熟读精思,深入探究
在前面的教学中,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和交流得出的上述两个问题的答案,对多数同学来说已经感到比较满意,但对于少数学力较强的同学来说,他们一方面还不满于已有答案,另一方面他们对同学们交流中所提出的疑问在作进一步的探究,怎样突破这些疑点,我国南宋大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曾说:“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此时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回过头来再认真研读教材内容。即包括正文部分、阅读部分和文献资料,也包括注释、卡通、插图和地图等。收集教材中的所有信息,并对搜集的信息进行对照、比较、归类、汇总分析综合处理,从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得出新的结论,经过进一步的深入探究,大部分同学都表示没有什么新的突破,这时只见王鸷同学紧锁的眉头舒展开了,脸上露出了收获后的微笑,并举手要求发言,这时教室里所有同学,包括几位听课教师的目光都一起投向这位同学,得到老师允许,他站起来不慌不忙的说到:齐桓公首先称霸的原因,除同学们刚交流的那三个方面外,我再补充一点,仅供同学们参考。教材中说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增强了国力,还比较笼统,不便于理解,在第九课,《战国时期的大变革》第一目,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中找到了新的证据:由这一目知道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都开始于春秋,推广于战国,从使用和推广经历了大约三百多年的时间。据《管子》一书记载,春秋时齐国已使用铁农具耕种土地,这是我国有关铁器用于农于生产的最早记录,铁农具的使用又为牛耕的使用提供了条件。由此,我们是否可以做这样的推断,当其他侯国还在使用青铜农具,甚至石器的时候,齐国已开始率先使用和推广铁农具和牛耕了。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一方面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使得大量开垦荒地和深耕细作成为可能,也为兴修水利创造了条件,农作物产量大大提高。另一方面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私人开垦的田地越来越多,田地多了,生产的粮食也自然多了。社会生产的迅速发展会使齐国迅速富裕起来,这就为齐桓公在争霸中取胜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太好了!还有吗?教师说。没有了。请座下,其他同学还有吗?老师的话音未落,大概是受王鸷同学的启发或鼓舞,很多同学都举手要求发言,老师让李刚同学说到:即然齐国是我国最早将铁器用于农业生产的侯国,那他也应该是最早将铁制兵器用于军队装备的侯国,在各诸侯国之间争霸战争不断的春秋时期,无论从战略进攻,还是从战略防役的需要,把铁器首先用于军事是极有可能的,俗话说,好钢用在刀刃上。我们知道,铁制兵器无疑大大优于青铜和石制兵器,这种装备上的绝对优势,必然大大提升齐国的军事优势,再加上以“尊王攘夷”为口号,使得齐国在争霸战争中及乎占尽了政治、经济、军事、天时、地利、人和等多种优势。这样齐桓公首先称霸也就十分自然了。还有吗?没有了,请坐下。老师接着引导学生探究第二个问题,春秋争霸战争有何影响?受以上两位同学发言的鼓舞,这时更多的同学都举手请求发言,老师示意座在最后排的王博同学发言,王博同学起来说到,春秋时期长达近三个世纪的争霸战争,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和痛苦。请座。教师示意李平同学接着说,由课后畅想天地所给材料显示,春秋初年有诸侯国170多个,而到战国初期只有十几个了。由此可知,争霸战争使诸侯国的数目减少。实现了区域性的统一,有利于实现全国统一。同时争霸战争和区域性统一,会导致民族大迁徒,有些是出于战略上的需要,而更多的是由于人民为逃避战乱和暴政自由迁徒,大迁徒必然带来民族大交流,华夏族与其他民族杂居相处,促进了各民族的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李平同学刚说完,张赫同学未经老师允许,已经站起来,真有点迫不及待的样子,教师示意张赫同说到,从争霸战争的目的看,大国之间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财富,获取周天子过去享有的政治经济特权。一些大的诸侯国在战前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如齐国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增强国力;晋国:救济贫弱,减轻赋税,发展农工商业;越国,十年生聚等,采取上述措施主观上是为取得对抗中的优势,在争霸中获胜。但客观上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将推动社会的大变革。
五、点评激励,继续探究
教师在点评中要充分肯定学生在以上各环节的教学中,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口(阅读与交流)勤于动手(搜集和处理信息),勤于动脑(分析与综合),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都得到培养。其次,教师还要即时指出,由于时间和已有知识以及手头可供查阅的资料十分有限,同学们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出以上这样的研究成果实属不易,非常了不起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视野的扩大和知识的积累,同学们会对本课所探究的问题有更深刻、更科学、更全面、更独到的理解,也将会对更多的历史问题,甚至不解的历史之谜有深入的探究,并获得丰硕的研究成果,到那时你们将已经成为有名的学者和著名的专家了。愿同学们都能成为研究性学习的有心人,不断搜集和处理新信息,发现新问题,使我们的研究不断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