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语言行为的概念 非语言行为是指运用面部表情、手势、目光接触等无声音语言或语速、节奏、音调等辅助言语传递信息的行为。
二、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非语言行为表现形式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几乎一切非语言的声音和动作都可以用作沟通的手段”,而非语言交际大致可以分为四类:动态无声的、静态无声的、有声的及其他非语言行为。 动态无声的非语言行为 “体态语”它是以身体动作表示意义的信息系统,包括身体各部分的无声动作,如面部表情、手势、身势变化等。
1、面部表情。
这是最常见的体态语,是指教师通过自己的口、鼻、眼等器官和脸部肌肉运动来表达或辅助表达有关课堂教学内容的活动。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板着一张没有表情的面孔,那么学生对听课也就失去了兴趣。所以教师要善于用面孔说话和表演,做到端庄中有微笑,切忌板面孔、拉长脸。只有情绪饱满、和蔼亲切,才能营造一种自然、亲切、民主的氛围,从而造成学生积极、愉快的心境,以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手势
手势是指手指、手掌、拳头、臂膊的综合运用。它具有丰富的表达力,而且是体语中动作变化最快、最多、最大的。一位好的教师都应重视掌握与运用手势,例如,在讲到《狼和小羊》这篇课文时,教师为了表示狼的凶狠,可以伸出十指作爪状,眼露凶光,呲牙咧嘴,丰富课堂教学。
3、身势。
在教学中,最能表现人的特征是站姿。教师在课堂上的站姿可以体现教师的信心和风度。步姿也是一个人风度的重要表现形式。教师在课堂上步姿的节奏、走动的变化应该注意与教学内容与课堂气氛和谐,以有利于师生交流。例如,如果一个教师一节课始终站在讲台上授课,整个课堂就会显得单调而沉闷,相反,教师适当地教室内走动,课堂就会变得有生气,从而促进师生双边教学活动。 静态无声的非语言行动 1、人际距离
当教师和学生保持着较近距离时会在学生身上产生更大的“情感效应”,实验证明两个人能进行轻松愉快的最佳人际距离不超过1.4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需要与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时调节与学生的距离,组织好教学和进行课堂管理。
2、仪表
指的是一个人整个外表对他人的影响,仪表是教师内心修养、品格气质外部流露,教师必须注意外表修饰,教师的服饰要整齐干净、协调自然、高雅大方,做到美而不俏,美而不俗,体现作为教育者应有的风貌。
有声非语言行为 包括辅助言语和类言语。辅助言语即声音的音质、音量、声调、语速、节奏等。类言语指无固定语义的发音,如笑、哭、叹息、呻吟、口头语及各种叫声等。如:教师对教室环境的布置,也对学生心境、精神面貌等产生一定影响。又如非言语沟通手段-音乐,有时运用于课堂教学管理中,有助于教学,更能收到艺术美的熏陶、感染的效果。
三、教学非言语行为的功能
(一)辅助教学的功能。
非言语行为的辅助功能表现在三个方面:1、解释意思。如教师讲跃跳、高兴时做出相应的姿势和表情。2、配合描述事物的某种特征。如“圆”、“方”、“大”等。3、加强感情渲染。如有的教师讲到兴奋处眉飞色舞,讲到凄惨处脸上阴云密布,讲到愤怒时紧握拳头……,这些动作表情既可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还有助于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二)情感传递功能
教师的非言语行为具有重要的情感传递功能。其中微笑目光注视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教师自然亲切的微笑,是沟通师生感情的桥梁。学生喜爱教师的微笑,即使受了点委屈,或者没有满足自己的要求,也能从教师的微笑中得到安慰与理解。在课堂上当学生回答正确并有所创见时,教师报以赞许的鼓励的微笑,使学生受到鼓舞;当成绩差的学生回答问题不正确时,教师报以宽容的笑,差学生会感到教师对自己的宽容、关心和鼓励,并增强其自信心。眼神也是极为常见的一种非语言沟通方式,教师期待专注的目光能给学生以勇气,教师双目炯炯有神会给学生以振奋,柔和、热诚的目光露出热情、赞许、真诚和鼓励。
(三)调节功能
教师在讲课时辅以适当的手势、表情或改变姿势,可丰富课堂刺激,保持活泼的课堂气氛。在课堂中特别是中小学生教学中教师可适当加入音乐这种无声言语来缓解学生疲劳,保持和谐气氛。
(四)控制功能
教师非言语行为有利于维持课堂秩序,尊重学生自尊心。如学生上课精神不集中,教师可以用手势、眼神暗示学生,这样既不会影响课堂教学,更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如当教师感觉到课堂上潜伏着一种混乱“危机”时,他可以站在学生中间,加以制止。如果教师后面的学生无所事事时,教师可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或盯住学生,或轻轻敲几下学生的桌子。这和教师在讲台上警告、劝告某个学生要遵守纪律的效果会大不一样。
四、教学非言语行为的具体运用
(一)“眼神”在教学中的运用
在教学中,眼神的表达运用可以使师生在无声交流中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眼神可以用来表扬、赞同、默许,也可以用来批评、限制、否定,还可以用来启迪、提示。师生还可以通过不同的眼神来传递不同的信息。如:学生不懂或不耐烦时,眼神就会发出迷惑的信号;反之,学生答错了题目或答非所问时,教师眼睛也会发出指示信号。在讲授中,学生眼带笑意、频频点头,说明学生对所讲内容已经理解;如果皱眉、眼神困惑,说明有疑问,遇到了困难。在教与学的双向交流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眼神反馈的信息,发挥临场机智,及时调节教学,不可拘泥于既定教案。
(二)“手势”在教学中的运用
“手势”在教学中的运用主要有临摹状物和指示的作用。用手势临摹状物既给学生一种形象的感觉,如某种东西是大还是小的,是圆还是方……;又如教师用手指向某一学生请他发言;用手指点黑板要求学生看黑板等等。
(三)“人际距离”在教学中的运用。
师生之间的人际距离,要因地制宜,灵活运用。如,教师在与学生个别交谈时,应保持在0.5米-1.3米之间,超过这个距离声音小了听不清,过大了就很难交谈。若果过近,也不利于师生情谊表达。
教书是一门职业更是一门艺术,非语言教学就是其中的艺术表现之一。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非语言行为这一辅助形式,提高教育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