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充分开发利用教材
教材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是教学的基本前提。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当对教材进行深度开发,提取有效的教学信息,对教学材料进行重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背景进行深度挖掘。
例如《传记选读》,其中囊括了很多名人的生平事迹,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把握笔者划分名人种类的依据是人物的实际特征,例如执着于事业的马克思、谭嗣同、袁隆平等,百折不挠的邓小平、贝多芬等。在重组教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操,同时也教会了学生在传记中如何突出人物的特点,也积累了学生的写作素材,提高了语言组织能力。又如在《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中,教材编者以教材提供的题材分类为提纲,使学生在分析同类题材的诗歌中发现常用的表达技巧,结合诗人生平及思想,认识作家的创作手法和风格,让学生做到知人论世,学会辨析诗歌类别,并能做出恰当的鉴赏评价。这种教材重组,符合诗歌鉴赏的思路,便于学生掌握诗词鉴赏的切入方式和步骤方法,把握诗词鉴赏的思维过程。
二、设置情境,问题教学
由于高中生的生活环境和学习内容之间的时代差异,造成了其与教材中的作家作品之间的隔阂,导致他们缺乏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情境,使学生置身其中,通过对时代背景的了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置情境的方式很多,在当前现代教育技术的背景下,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例如在学习《虞美人》时可先听歌手的演唱;在学习《雨霖铃》时,可以从“长亭雨后”、“晓风残月”的画面欣赏开始,感受柳永的复杂的离愁别绪;在学习《春江花月夜》时,可以从同题乐曲的欣赏开始;学习《项羽本纪》,可以让学生先在网上观看电影《西楚霸王》,使学生对项羽的个性有一个总体认识,了解项羽是一个刚愎自用的人,他缺乏谋略和视野,足勇少智,缺乏宽容,缺少大度。然后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对项羽有了深刻的认识。
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问题的设置,来启发学生思考。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是从惊奇和疑问开始的。”合理的疑问能够促使学生在探索中寻找答案。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的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恰当的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中培养创新能力。例如在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这样几个问题,促使学生思考,在课文中寻找有效信息。
(1)自己怎样形容“死”?作者是怎样比喻的?
(2)课文中的“我”与地坛之间的缘分体现在哪里?
(3)作者思考了什么问题,悟出了什么人生道理?
(4)作者怎样从地坛的景物中悟出生命的意义?
(5)在文中找出自认为意蕴深刻的句子进行解析?
(6)本文给自己什么启示?以后在生活中遇到了挫折,会怎样面对?
问题(1)导入教学,整体感知,(2)(3)是对有效信息的筛选与整合,(4)是对文章中心的品味,(5)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6)将课文的教学上升到人文教育领域。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学生不仅能够掌握阅读的思路和方法,而且在阅读分析中和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意识得到升华,心灵得到净化,知识和能力得到提高。
三、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一)质疑探究式
这种方式主要把问题的提问、讨论、分析和解决作为教学的过程,以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和在问题中自主寻找答案的能力。在课堂中教师要让学生以创造者的心态进行学习,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问题的分析与讨论中充分发表个人的意见。语文课程问题的答案本来就比较灵活,在问题的分析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其答案中寻找有效信息,给予鼓励,使学生收获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乐于参与其中。例如在《雷雨》的学习中,有的学生提出“鲁侍萍在30年后第一次见到周朴园,为什么不说出自己的身份?为什么不揭露周朴园呢?”还有的同学问道:如果鲁侍萍一开始就向周朴园表明身份,情节会怎样发展?这些问题的提出都像是火花一样点燃了课堂,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作力,自觉进入深层次的学习探索阶段。
(二)对比分析式。
通过对比教学,更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学习辛弃疾的《青玉案》时,可以跟李清照的《永遇乐》进行对比,比较两者在立意和表现手法上的异同。学生在学习当中,就会找出两者相同之处:都以元宵灯节为描写对象,但目的都不在表现节日的繁华热闹以及渲染欢乐的气氛;都运用了对比手法。不同之处:辛词只写了今年元宵的盛况,没有回顾过去的元宵,而李词没有直接写今年元宵的繁华热闹,而重点回忆昔日元宵的盛况。因为二者立意不同,李词旨在表达身世之悲和家园之慨,而辛词旨在表现不同流俗的理想追求,表达对奉行投降政策的南宋朝廷的不满,表达自己的政治操守和高洁人格。表现手法上,李词有今与昔的对比,也有“我”与他人的对比;而辛词只有世俗女子与“那人”的对比。
另外还有自学辅导式,就是以学生的自学为主,教师发挥引导的作用,对学生进行辅导,使学生在自学中掌握文章的脉络和大意。还有点拨式学习,就是对学生加以引导,进行点拨教学,在教学中“启发引导、拨开迷雾、画龙点睛、开启思维”,这里不再一一举例。
结语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在新课程标准下,我们应当将教学看作一个与学生对话、交流和合作的过程,使学生在主动的探索中获取新知,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方式,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在较多的互动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终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