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极强的系统性是物理作为一门基础自然科学所具有的一个显著的特点,而这种系统性却会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受到阻碍。然而,物理学科却又是一门紧密联系现实生活的课程。因而,教师可以在平时生活中分类各种在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物理现象,以这些实例贯穿在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甚至是作业布置等教学过程中,势必会把学生对于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出来,从而高效地实现教学目的。在本文中,笔者结合自己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的经验,总结了如何应用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实例于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以供业界探讨。
关键词:初中物理;生活实例;课堂教学;实验教学;作业布置
一、在课堂教学方面
(一)在选择教学素材时,要以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为主体
据有关心理学报道可知,学生对知识自觉接纳的程度与学生学习的内容贴近生活背景的程度成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存在于生活中的大量物理现象和问题是一个非常适合的素材。例如,在学习抛体运动及其规律、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等知识时,我们可以以广大学生热衷的球类体育运动作为素材。并且,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家庭生活用具、电器等也包含着各种物理知识,在讲解“热力学第二定律”时,空调、冰箱等家用电器便是很好的素材;在讲解“离心现象”时,我们可以以洗衣机的脱水功能作为素材;在讲解“红外线”时,可以以电视机、空调等的遥控器为素材;在讲解“电热、电功”时,可以以电熨斗、电风扇等为素材。总之,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引入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现象,不仅增加了物理学科的亲近感,更重要的是融入了浓厚的生活气味,诱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以生活实例为契点,启发学生对问题探讨的主动性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师在以生活素材进行教学情境创设后首要进行的任务。因为,生活是教师或者学生提出问题的主要来源,因而,在对这些物理问题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能够增强学生对生活的热情,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得到了培养。例如,在讲解“电磁感应”这节课时,在创设情境时,以“不用电池就可以发光”的手电筒为导入,启发学生心中的疑问,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探究,接着指导学生对手电筒进行分解、拆卸,发现电筒的内置结构以磁铁和线圈为为主,在此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难道手电筒是通过线圈和磁铁的相互配合才发光的吗?如果真的如此,它是如何发光的?然后帮助学生对电磁感应规律进行探究。通过这种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一层一层的剖析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使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最终使教育质量得到大面积提高。
二、在实验教学方面
(一)以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作为实验的对象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实验资源要以学生身边的物品和器具为主体。因为,以日常器具为实验物品,不仅具有广泛的取材资源,同时还具有直观、有利于学生动手等优点,从而使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意识得到发展和培养。所以说,以日常器具进行实验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一个便捷而有效途径。例如在讲解“滑动变阻器”时,滑动变阻器是一般实验的用具,然而在此次实验中不同,变阻器是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生活器材制作的,变阻器由铅笔芯代替,首先,将导线的一端和铅笔芯的一端相连,然后让导线的另一端在铅笔芯上来回滑动,并对连入电路的铅笔芯的长短进行变化,发现,随着铅笔芯的长短不同,灯泡的也会忽明忽暗,从而浅显的说明了滑动变阻器的原理。通过这种以学生熟知的材料为实验器具的实验不仅使学生的实验兴趣得到了激发,同时激发了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对实验内容和实验原理的真正掌握。
(二)将实验研究与解决生活问题联系起来
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往往漠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问题,常常在一种所谓的“学术性”、“理想化”状态下开展实验教学,这样容易使学生对实验感到乏味并产生抵触情绪。教师应将实验研究与解决生活问题联系起来。如,在能量的转换和传输教学中,学生知道家用电是从发电厂传输的,但它是怎么传送到家中的,学生不甚明了。教师可以让学生模拟真实生活做这个实验:用6伏的信号灯电池代表发电厂(化学能转换成电能);用连接线将三个灯座连接在一起,用木棍粘成十字形做几个电线杆,在每个电线杆的横杆上切割小槽,把连接线放入槽里,使它不能左右移动,然后将电线搭在电线杆上;用纸箱做几个小房子,房中放入一盏小灯,将电线连在每个灯上;当开关合上,电能达到每盏灯时,能量就发生了转换,每户家里的灯就亮了。将实验内容与解决生活问题巧妙融合到一起,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实验能解答许多自己在生活中感到困惑的实际问题,感受到实验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三、在作业布置方面
(一)提供生活化习题的练习
在设计习题时,教师应多选择有实际科技背景或以真实物理现象为依据的问题,既训练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让学生运用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等科学方法将生活化的物理问题转化为理想化的物理试题,又联系科学、生产和生活的实际,让学生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布置观察类和课外简易实验的作业
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与物理学息息相关的事、物数不胜数,例如风、雨、雷、电,日常家电的使用等等。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以对自然现象的观察、生活起居的使用为主要内容,要求学生在观察和使用后以书面的形式讲述其中所含的物理知识和所应用的物理原理,同时,以生活中常见的器材为工具进行课外实验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三)将生活化问题整合到研究性学习之中
能够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那么将这种随处可见的问题移植到研究性学习之中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问题的近亲感,还可以使学生们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例如,汽车超载不仅会导致路面损坏,还会使行驶安全受到严重的影响。教师可以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利用其目前掌握的知识对汽车超载从而导致路面损坏、行车安全受到影响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利用现有知识提出相关防范上述问题产生的建议。从而使学生以科学和人文视角的态度和价值观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实验稿).
[2] 李荣明,张云生.《用原型启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J].物理教学探讨》2000年第8期.
[3] 严志鹏. 浅谈中学物理探索性实验与创新教育 [J].宁德师专学报,2005,(1).
[4] 史洪军. 生活物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J].黑龙江教育(中学教学案例与研究),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