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育课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常识和思想政治理论的认知,更应是由知到行的逐步转化过程。“导行”就是指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明确各种情况下应采取的行为对策,促使学生积极践行的过程。这是德育课的教学活动向更高层次的延伸,是德育课教学的真正价值所在。
关键词:德育课;导行教学模式
德育课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常识和思想政治理论的认知,更应是由知到行的逐步转化过程。“导行”就是指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明确各种情况下应采取的行为对策,促使学生积极践行的过程。这是德育课的教学活动向更高层次的延伸,是德育课教学的真正价值所在。如果德育课教学达到辨析导行、学以致用的境界,学生知行一致、言行统一,也就实现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切实提高了德育课的实效性。所以,“导行教学模式”是德育课又一重要的教学模式。
1 教学对象
选择我校护理专业中专层次的10个班作为研究对象,5个班(232人)作为实验组, 5个班(232人)作为对照组。
2 教学方法
实验组教学由本人任教,采用“导行教学模式” 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进行教学;对照组教学由其他教师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教育模式进行。
德育课“导行教学模式”是由知、信、行三个维度构成的多维结构,相关教学策略主要采取三种策略:互动策略、示范策略、活动策略,教学场地分为室内和室外,该模式一般由以下5个环节构成,其操作程序如下:
表 1 “导行教学模式”操作程序 教师行为 => 导入目标 启发感染 范型提示 情景引导 点拨指引 教学程序 => 激发动机 感悟明理 模仿领悟 变式延伸 评价践行 学生行为 =>产生行为需要 明确行为要求 模仿示范榜样 比较思考迁移 参与评价提升
2.1 了解学生的行为需要 导行的切入点是激发学生的内部矛盾,这就要求教师课前要深入学生,调查了解学生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认知困惑和行为需要,以便引导和激发。
2.2 提供学生行为的参照系 主要是树立具有典型意义的示范榜样,可以是现身说法;可以是传媒演示,包括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电视卡通片、多媒体等等;也可以是想象模拟等内隐的示范形式。示范的榜样行为若能被认同,产生“认同感”,就会使学习者愿意主动去操作榜样的行为。
2.3 创设学生知行转化的外部氛围 其一是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充分运用多种课堂教学的形式和手段,为学生知行转化创设条件。如角色小品,模拟法庭等行之有效的活动形式。其二师生要建立平等融洽的交往环境,才能为教师的导行提供有效的环境基础。
2.4 拓宽学生行为的外部空间 导行模式是课堂教学模式,但是课堂教学的空间毕竟狭窄,学生在课堂的活动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还带有“实验”的成分,如果导行仅限于此,就会中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堵塞知行转化的途径。所以,教师在导行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更大的行为空间,让它延展到学生的家庭、社会中去。如提出明确的课外行为要求,参与社区活动等,把课堂的导行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导行模式真正取得实效。
3 教学效果
为了客观评价德育课“导行教学模式”,我们采用问卷调查及成绩分析两种形式进行统计学分析。
3.1 问卷调查 发放12个问题的问卷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464份,回收464份,回收率100%,问卷结果见表2。
表2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 组别 做到“知、信、行”统一 做不到“知、信、行”统一 合计 实验组 215 17 232
对照组 151 81 232
合 计 366 98 464 经卡方检验,x²=52.987,P=0.000,说明两组教学方法的评价差别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3.2 成绩分析 对实验组和对照组随机各抽取两个班的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见表3。(注:该课程试题答案以学生理解答题为主要评分标准)
表3 实验组和对照组考试成绩比较 人数 ≥90份 80~90分 70~79分 60~69分 <60分 平均分 实验组 89 18 51 14 5 1 84.58 ± 7.55
对照组 90 13 42 24 7 4 81.92 ± 9.84 (注:组间比较P<0.01)
成绩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平均成绩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 讨论 德育课“导行教学模式”是由知、信、行三个维度构成的多维结构。与之相适应包括由知到信的内化环节和由信到行的外化环节,最终落脚于行为目标,让学生体会到思想道德的观点和情感,实践思想道德认识,从而实现知信行的统一。
知,即教师引导学生感知教材,理解内容,明白道理,形成观念,解决学生不知与知的矛盾,不仅让学生知道“做什么”,而且要使学生知道为什么做。
信,即教师引导学生内化知识,不仅认知理论而且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对理论的真理性确信不移,从而让学生知道“必须做什么”,“自觉做什么”,“坚持做什么”。
行,即教师引导学生外化知识,用形成的观点、信念激发情感,指导行为,付诸行动。通过指导实际行动,认识行为的意义,提高调节行为的能力,进一步深化认知,坚定信念。
德育课“导行教学模式”侧重于在导行训练中让学生体会思想道德观点和情感,实践思想道德认识,从而实现知行的统一。因此,它对大中专院校德育课的教学都普遍适用。不过,它更适用于行为操练较强,而认知相对较浅的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中国陶行知研究会,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2]李晓文,张玲,屠荣生编著.现代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