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新型办学模式,体现了教育的一体化和规模集聚效应,有利于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有利于教育教学的改革,可以缓解家长择校上初中的现状,可以解决初中部的生源不足问题……优势是明显的。
但是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这种办学模式在管理方面的问题同样也是客观存在的,现就相关问题及采取的对策,本人谈几点看法。
学校管理体制问题:九年一贯制学校与单一的小学或中学相比人多、物多、事多,加上中小学的教育规律不同、教师的层次不同,因此,学校的管理难度加大。
学生管理手段问题:作为九年一贯制学校,面对的是6到15岁的学生,年龄跨度大,无论是学生的生理还是心理,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学生管理的任务也比单一的小学或者初中要重的多。
教师考核考评问题:尽管小学与初中都属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有着不少共同点。但事实上中小学之间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相对而言,小学在推进素质教育方面,要比初中放得开些;初中由于受“升学率”的影响较大,学科成绩在考核中的分量相对重些。一贯制后,这种差异依然存在。这样,作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很难用统一的尺子来衡量教师的教学工作成绩。
教师的职称评聘问题:原先的中小学,各自的编制情况不相同。实行九年一贯制后,还是中小学分开核编。一贯制虽然为中小学教师的通盘使用创造了条件,但事实上真正实施起来还有不少难度。如教师资格的认定、职称的评定等问题,处理不好也会影响教师的工作。
解决问题方案的探讨:
1、要实现学校管理的科学化
一是在管理机构方面,要建立适应九年一贯制办学的领导班子,能根据中小学教育不同特点组织精简、高效的管理干部队伍。学校领导班子要按照“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全程管理、责权结合”的原则,确保学校管理机制的正常运行。二是要统一规章制度。学校规章制度的制定兼顾中小学师生的特点,求大同存小异,力求统一规划,使工作协调配合。
2、要实现德育目标的系列化
要尊重中小学生的成长规律,区别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科学规划学校的德育工作目标。1~6年级的德育工作主要通过生动活泼的校内外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礼仪常规教育和养成教育,使其形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和基本的社会公德意识;7~9年级的德育工作要侧重于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荣辱观教育和法制教育,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和社会公德及法制意识,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3、要实现收入分配的相对平均化
九年一贯制学校,作为一个独立单位,教职工的收入分配应在总体上保持均衡的前提下,适度地体现多劳多得,优老多酬。如果学校由原来的多个单位重新组建起来的,原来单位的福利待遇有所不同,这是首先要考虑职工收入的相对平均,避免职工因收入不均而引起波动。另外,可以按照工作的性质分工,把学校分为初中部、小学部和行管后勤部三部分各自进行管理考核。“分部管理”不但能有效地避免因学校规模扩大给教师管理带来的诸多不便,还有利于发挥各管理人员的长处,提高管理效益。当然,分部不等于分家,也不是各自为政,它强调的是在“一贯制”前提下进行的分部考核管理。
4、要实现职评政策的特殊化
九年一贯制的办学模式需要与之相对应的政策保证。由于原先一些政策都只有针对中小学而言的,有些内容与“一贯制”的办学模式不适应。例如:要做到“教师聘用全盘化”,就要涉及到教师资格的认定。跨学部任教教师的职称评定如何操作?他们的工资标准如何执行?这些问题,如果没有政策的保证,光靠学校内部的改革是很难到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