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师范教育中研究能力培养与教育教学技能训练策略
研究能力与教育教学技能是合格教师所不能缺少的,而研究能力的缺乏和教育教学技能的不足,又是师范生中存在的比较普遍的现象,要改变这种状态,必须首先明确师范院校的定位,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改变教育教学方法,专注于合格教师的培养。(一)研究教师角色,分解素养构成,树立全新观念。师范教育的师范性并非单纯是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教师的使命,也是所有专业课教师的使命。因此专业课教师不仅要对专业进行研究,更要首先对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特点和从业素养要求进行研究,要准确把握新课程理念,以此为依据结合专业课自身的体系内容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对教师从业素养的分析,总结本专业教学中存在着的弱点和不足,在教学中进行应对性改变,专业课内容的研究,应基于师范教育的要求和师范院校的定位,对于专业内涵和发展方向进行理论提升,使研究成果既有对实践的指导价值,又有前瞻性。当然,师范院校教师的研究要全员参与,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教师必须具备研究能力,只有任课教师都能够从自己专业角度对学生的研究能力培养进行示范和引导,才能使学生最终形成研究能力。(二)研究范围从单纯的专业内容拓展至从事专业技能。师范院校教师的科研中本位主义十分明显,就专业研究专业的情况比比皆是。研究性大学的痕迹鲜明,不利于师范性在教学中的落实,研究成果与教学需要处于悬空状态。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促成“研以致用”,专业课教师应根据对中小学教师从业素养分解,将与专业内容对应的素养因素作为对象进行研究。根据现状分析,提出实施方案,这种研究一方面为师范生在校期间认识将来职业的情况提供窗口,也为他们研究选题提供示范,另一方面每一个专业教师都能从各自专业课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形成研究意识,而且不同专业课所形成的对专业不同侧面和角度的研究,能够形成从专业角度的对课程的个性理解和评价,及由此而引发的对教育教学技能强化。(三)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扩展能力的内涵,使其既包括研究能力也包括教育教学技能。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第一是师范院校的教师的研究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其含义是教师在进行专业内容的研究中,要将专业课程的内容与中小学教学中的运用实践相结合,使专业课研究具有鲜明的师范性;第二是学生的专业课的理论接受与研究能力的训练实践相结合。专业教师提供相关的与中小学教学相联系的问题,通过写作这一实践方式的训练运用理论探索问题的解决;第三是将研究能力与教育教学训练相结合。一是通过对教师职业的研究,强化教育教学训练的意识。教师职业的实施是具有规律性的和程序性的,这些规律性和程序性的内容作为教师从业的共性必须通过强化训练获得,强化训练同时是形成训练意识到重要途径。二是通过研究深化训练的内容,改变训练的形式。教师从业的规律性和程序性是固定的,但并非僵死的,每个人由于认知水平和个性特点的不同,对规律性和程序性构成的因素的认识就有所不同,训练的侧重点就有不同的选择,使训练的效率更高。三是通过训练丰富研究内容。任何理论都无法完全地概括所有实践者的理解和感受,尤其是在张扬学生个性的教育背景中,结合基本的理论原理联系自己实践中的独特理解和感受,成为丰富研究内容的重要途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教与学结合,也使理论的吸收与运用相结合,由此,科研能力与教育教学技能也获得了统一和融合。
研究能力和教育教学技能是师范生在校期间必备的能力,而这两种能力又恰恰是当下师范教育中缺乏的,既反映了学校定位的模糊,也反映专业课教师观念的混乱。因此,要改变这种状况,一是学校要有明确的定位导向,二是教师在专业课内容的研究和教学实施中必须坚持师范性要求。
参考文件:
①秦训刚 晏渝生《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第二版。秦训刚 蒋红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大出版社 2003 年10月
②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第一版。
③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2004年重印
④潘涌《语文新课程与教学的解放》【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⑤【美】小威廉姆 E.多尔著 王宏宇译《后现代课程观》【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一版,2004年1月第四次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