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就要求老师从过去研究怎么“教”转变为研究怎么“学”,保证学生学习主人的地位,提供学生最佳的学习方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中也是尤为重要。而新课程数学教学就强调让学生亲自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在班级里进行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的尝试,收益颇多。
一、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创造自主探究的氛围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倾向性的心理特征,兴趣和探索、成功有着必然的联系。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自觉地集中精力去钻研和探索,同时还能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伴随愉快的情绪体验,增强学习的内部动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知识特点,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以便对学生大脑神经产生足够量的刺激,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教师创设一个生活场景:××商店挂着一则商业广告,所有商品一律“八折”优惠。有一件原价120元的衣服,小东想买这件衣服,请你帮他算一算,应付人民币多少元?这时学生跃跃欲试,心中渴望求知的欲望被全面调动起来,自觉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又如学习《年、月、日》时,先播放一段奥运会开幕的画面,然后说:“北京奥运会开幕了,这是一个多么振奋人心的时刻啊!你们知道这个好日子在哪一天吗?”学生:“2008年8月8日8时。”老师顺势提出:“在这些时间单位里,哪些已学过了,哪些还没学呢?”鲜活情景,言简意赅的话语,既激发了学生自豪感,又让学生明确了学习方向。由上述例子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要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必须积极创造条件,营造自主探究的氛围,这样学生的自主探究才能有所依托。
二、条条大路通罗马——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探究新知
爱因斯坦曾说:“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发现是自主探究的开始,由于好奇是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它往往可使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从而提出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提出问题,自主合作探究,不仅仅是一个方式方法问题,而是一种教育观念的问题,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反映。因此,我们说教师与其“给”学生10种方法,不如让学生去发现去“产生”一种方法,例如:教学“梯形的面积”推导公式时,以前教师总是让学生“将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一拼,是否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根据“平行四边形=底×高”推导出“梯形=(上底+下底)×高÷2”,这样直截了当地教学,虽然能较快地使学生掌握梯形面积计算的公式,但是却把学生的思维固定在一个框子内。既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如这样教: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让学生讨论交流竟归纳出以下几种方法:
1、分割成已知图形
三、张扬个性,培养自主探究的独创性
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赞赏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适时地把他们的新想法,新创意,新探索引向主动学习,主动发展之中,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通过不同的途径,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这样不仅活跃了学生思维,开阔了思路,同时也促进学生养成善于求异的习惯,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贝费里奇教授说:“独创性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探究对象或设想之间的相似点,而原来以为这些对象或设想彼此没有关系。”人们在理解知识的过程中,习惯运用某种思维方式,便会产生定势心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创造多样化的思维环境,提高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广阔性;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不失时时地创设思维情境,千方百计地为学生提供创新素材和空间,用“教”的创新火种点燃“学”的创新火花,才能有成效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独创性;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保护儿童个性,引导学生批判地接受前人的各种成果,形成不唯师、不唯书,只唯实的思想观念,不断超越自我,逐步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如教学“鸡兔同笼:笼子里有24个头,腿66条,鸡兔各有几只?”教师先教学列方程法解鸡兔同笼应用题,再引导学生用列表法解应用题,当即有一学生抢白:“老师,老师,我还有一种方法。”
24×2=48,66-48=18,兔:18÷2=9(只)鸡: 24-9=15(只)。这时教师应加以引导,从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总之,自主探究学习的核心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相信学生,把学习主动权还给他们,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主动而富有个性地思考问题,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让课堂成为自主探究的碧海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