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课程标准表明,语文阅读要朝着个性化方向发展。每个学生的文化底蕴、生活积淀和审美情趣也都不同,因此,阅读本身就是一种个性化行为。本文从三个方面来对小学语文阅读课程教学个性化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个性化
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就是指学生个体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并与非认知因素互为影响的活动,存在着个体差异。小学语文阅读课程教学个性化需要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同时进行,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成绩。
一、以教师的善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明代学者陈献章有句名言:“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新课程标准要求重视学生对文本的领悟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由质疑能力的培养所决定。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程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一)倡导平等互助的学习方式
质疑往往是学习的开始,思想的末端。小学生年龄小,受教育年限少,人生经历有效,因此其掌握的知识非常有限,加之传统的教师所教的所有东西都是对的这种思想的影响,导致小学生很少会对教师教过的知识产生疑问,或者有的学生可能会有什么疑问但是不敢提问,怕教师骂、怕在同学面前丢人等等。因此,教师必须正确对待学生的质疑,让学生勇于质疑。此时倡导平等互助的学习方式显得如此重要。教师是平等互助学习方式的建立的关键因素。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教师要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来对待,激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另外,营造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是平等互助学习方式的构建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营造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同学之间能够坦诚相待,正确看待别的同学提出的问题,要学会尊重他人。
(二)从方法上指导阅读
首先,从课题入手,质疑文章的中心问题。每篇课文的标题其实都是文章主旨的所在,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应从课题出发。例如,在学习《我喜欢》这篇课文时,学习一看到这个题目就会有一系列疑问,“我喜欢什么?”“为什么会喜欢?”,又如《楼兰之死》,学生就有这样的疑问,“楼兰是人吗?”“楼兰为什么会死?”等。其实学生们的这些质疑,正是学习此课文时必须要弄清楚的事情。让学生从课题入手提出质疑,更有助于阅读能力和效率的提高。
其次,矛盾中生疑,空白处起疑,结尾处探疑。人们在阅读文章时,情节叙述的矛盾冲突让人疑窦丛生,遇到一段空白,那么会展开丰富的联想,意味深长的结尾也会让人有无限遐想。例如《一个苹果》一文,“吃苹果也要作一番动员。”“这样一个挨一个传下去,转了一圈,苹果还剩下大半个。”学生就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为了吃一个苹果,连长还要作一番动员?”“经过动员,为什么这么多人还吃不完一个苹果?”“动员之后,八个人只吃了小半个苹果,还剩下大半个?” 课堂上学生们都在思考,提出问题。因此,必须从细节开始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二、以教师的范读让学生尽享语言的魅力
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可以以教师的阅读风格和方法来感染学生,使学生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不断创新,从而提高阅读质量。
(一)重视自由朗读的感悟交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自由朗读是最常用的一种手段,其使学生的能力差异都能够得到充分尊重。自由朗读一般都安排在新课开始时,让学生能够对课文的整体有个大概的了解。教学个性化关注的是学生的个性感受,并不要求学生每个人的感受都一样,因此,要将学生读的初体验重视起来,等到学生自由朗读完后,给他们一个自由交流空间。
(二)教师以读起悟,展现语言的魅力
在关键时候,教师可以展示自己的朗读,让学生能够快速受到感染,并主动地进入语境中。例如,《胡杨赞》一文,教师可以先对此文充满激情的进行朗读,然后也让学生来朗读下,用简短的词来记录下自己的想法。年轻教师也不要害怕自己读不好,这里强调的是你朗诵的感情,而不是你的水平,教师的投入会引起学生产生共鸣,让学生自己敢于去感悟。在个性化教学中,敢于追求个性化是一种勇气,当你慢慢磨练时,这种勇气就会成为一种能力。
(三)准确把握读的“度”和“量”
虽然目前课堂上学生朗朗的阅读声音多了,但是,读的“度”和“量”要必须注意。由于小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有限,因此教师要安排好读的时机和方式。 另外,还必须注重阅读的“量”。语文教师要开辟“第二课堂”,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这样也能够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在社会和生活中处处都存在语文。因此,要抓住一切可以进行课外阅读的机会,培养学生的阅读鞥能力,这也是教学个性化的一个特征。
三、读写结合
(一)把握学生表达欲的兴奋点
一般情况下,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学生在整节课中都处于兴奋状态,他们具有强烈的表达欲望。学生对文章有了深刻的了解,才能引发自己的感悟,这也是读写结合最佳时机。例如《穷人》,桑娜抱了邻居家的孩子后,就表现出心神不宁的状态,等待着丈夫的回来。这部分对桑娜的内心活动进行了细腻的描述,最后,丈夫主动提出要收养孩子,桑娜把帐子掀开。这样的结尾,学生们都充满了自己的想法,有些学生从全文心理毛描写出发,写丈夫对桑娜的赞扬;有的学生会写他们未来的计划等。
(二)敏锐洞察学生的感受
让学生下笔能表达自己的感受,需要教师有敏锐的洞察力,适当地引导学生的情感释放和感悟表达。例如,六年级教学《一个这样的老师》一课,品读怀特森先生的怀疑精神对学生的影响的时候,有不少学生将自己的老师与文中的老师进行了秘密比较,因此,在讲完这一课后,将学生写一篇《老师,我想对您说》的作文,将他们对老师的建议写下来。很多学生的习作真诚感人,不仅对老师提出了有益的建议,更是深刻地反思自己的学习,语言充满了个性,坦诚而率真。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阅读课程教学个性化的探索还需要从很多方面进行,但是无论从哪方面进行都要以学生为主体。由于小学生自身理解能力的限制,小学语文阅读课程教学还是需要教师的各方面指导,因此,教师必须主动提高自身业务素养和技能,用自己的个性来感染学生个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曹利娟.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 2008, (05) .
[2] 杜丽娟. 新课程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初探[J]. 新课程(教研版), 2009, (04) .
[3] 邓丽芹.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 希望月报(上半月), 2008, (04)
[4] 徐龙山.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策略[J]. 教育革新, 2009, (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