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培养现代人必备的心理素质,开始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学校体育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更加引起人们的重视,从而也给学校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是:“不仅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美状态”。最近又补充了10条标准,其中有: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学习或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应变能力强,能够较好地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 这些均和心理健康有关。良好的心理品质是心理健康的主支柱。下面我将以如何构建优良品质,培养健康的人格阐述几点看法。
一、心理品质在体育教学中构建的途径与方法
1、体育道德品质的构建。
构建优良心理品质是多渠道的,首先我们要从道德品质的构建这个主渠道入手,充分挖掘体育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内涵,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爱国主义教育是构建体育道德品质主要内容,在体育教材中有大量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应当把它挖掘出来。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是教育的核心。我们应该使学生了解我国体育事业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培养自尊心、自信心,激励自豪感,认识客观差距,激发上进心。
2、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优良性格品质的构建。
体育教学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产生学习体育运动知识和技术的学习动机,参与体育活动的锻炼过程中一定会产生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会遇到困难,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教育学生用意志克服心理上的各种障碍,积极地参加锻炼达到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的教学目的。
3、要营造教育气氛磨炼意志品质。
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集中表现。许多事物的发展与成功都是在顽强意志下完成的。意志品质的好坏与体育运动中能否夺取胜利有直接的关系。对学生来讲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同样是受益终身的一件大事。意志品质的培养是在与困难作斗争的过程中获取的,不通过磨炼是无法构建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二、体育教学中良好品质构建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首先,优良品质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 学生的优良品质的形成,受教师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有些往往是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的,所以教师的师德品质对学生是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学生总是喜欢模仿教师的行为,体育教师的活动能力强,与学生交往广泛,是学生首先模仿的对象,所以体育教师更要注意自己的形象,为人师表。
其次,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人的个性品质的发展与环境教育有很大关系,我们要尽可能地优化教学环境。孟母教子三迁宅址,说的是环境对人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学校教育要加强教书育人,优化教育的小环境。在体育教学更要和学校营造的校园文化相结合,具体的说是要从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细微之处入手,如在布置运动场地时画出笔直的跑道线和规范的投掷圈,运动器材的整齐放置,运动场周围墙上写上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标语,都能起到无声的教育作用。
最后,重视情绪的调节。
学生的情绪容易波动,自制力还不够,在进行体育比赛中不能正确地对待比赛的胜负,容易引起冲动。我们就对学生讲我国优秀运动员容志行的事迹,在体育界被称为志行风格, 讲他高操的球艺,在一次国际比赛中连过三人将球攻入对方大门。在比赛中他是对方重点防守的对象,很多时候对手有意犯规,经常将他铲倒但他从不报复,而是加倍努力的踢好球,将球灌入对方大门。教育学生也要像他那样用平静的心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在公共场馆观看体育比赛时也要教育学生做一个有高度修养的文明观众。优良品质还表现
在心理过程的相对稳定性与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问题需高度重视。
三、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审美观念、集体观念。
体育教学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形式,而身体活动并不仅仅是生理上的作用,它还伴随着知识的信息、心理的活动、情感的体验等一系列因素的同时出现。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直接参与、身体力行这一实施强的特点,刻意安排艰苦的环境,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如体操、球类等);营造紧张的气氛,培养学生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结构健全的个性心理;可以创设轻松和谐的氛围,伴以优美动听的旋律,让学生通过充分展示外形的动作来表达内在的情感,从而发展个性,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气质,提高审美意识,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如韵律操、体育舞蹈等);还可以通过体育实践体验后的“成功感”和“收益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保健素养,形成科学用脑、讲究规律的现代生活模式;亦可以通过复杂技术动作的教学和实践,使学生既了解内部结构又能感知外部形态,促进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协调发展。体育运动与思维训练的巧妙结合,不仅有利于诱发和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创造的灵感,而且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改善。
体育活动中通过互相接触、切磋、合作、对抗等等,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人际关系的交流更直接、更广泛,形成了一个特定的课堂社会,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学生进入启蒙社会的心理需要。作为教育者要充分利用这模拟社会环境,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正确地交友,正确地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增强其社会的适应能力,从而培养文明的行为规范和高尚的道德修养。人与人之间要注意团结友爱、关心与支持、鼓励与帮助、尊重与信任、理解与体谅。个人作为集体中的一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荣誉感,能热爱祖国、关心集体,和大家协同配合,增强凝聚力。在对学校、班级、老师、同学充分体现爱心的同时,也自然会得到社会给予的信任与友谊等相应的回报。
只有使受教育者的精神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才能使教育落到实处,才能为教育的实施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