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论文摘要]中学政治教师的幸福感是指教师从自身的教育职业中所获得的满足和愉悦的心理体验。然而,现实生活中教师所承受的多种压力,使政治教师的幸福感逐渐缺失。中学政治教师幸福感缺失不但影响了政治教育教学质量,而且影响了政治教师队伍的稳定。因而,提升中学政治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势在必行。
[关键词] 中学政治教师 职业幸福感 缺失 原因
今年的全国两会,“幸福感”成为了最热词汇之一。幸福是一种感觉,快乐是一种满足。政治教师的幸福之满足和体验形式则表现为:教育教学活动的胜任感、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带来的成就感和教学研究中的新鲜感等。
可是,当中学政治教师在外出与陌生人交往时,十有八九不愿暴露自己的政治教师身份。越来越多的政治教师在工作中显得倦怠、漠然。中学政治教师幸福感缘何缺失?笔者试从以下方面浅析原因。
一、学科轻视导致政治教师的幸福感缺失
我国传统教育非常重视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但在今天,社会上普遍形成了重智育、轻德育,重实用、轻理论,重科技、轻人文的功利主义倾向。在一些人眼中,思想政治是可有可无的学科,政治教师的工作就是划划书本抄抄书,讲讲新闻谈谈报而已。社会的偏见,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严重挫伤了一些政治教师的工作热情,他们认为再投入也不会被社会认可,因而心生倦怠,幸福感也日益缺失。
此外,随着各地中高考考试模式的变化,政治学科的地位有所下降,学生投入时间减少,重视程度降低。笔者曾访谈过多位学生,这些学生中,不乏有对政治学科感兴趣的,但多数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是为了应付考试。他们认为,思想政治课政治性太强、说教多、理论抽象、枯燥乏味,而且讲的都是大道理,虚多实少,对实际生活用处不大。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每逢思想政治课,学生不是无所事事,就是心不在焉,台上老师讲得声嘶力竭,底下学生却无动于衷。试想,如果教师上课面对的是淡漠的眼神,得到的是敷衍的回答,投入的热情泥牛入海,耗费的心血难见成效,怎能不使老师产生一种精神上的挫折感和失落感以及心理上的自我怀疑?
二、政治教学内容的圈囿影响了教师的幸福
(一)课程目标的难以达成加重了政治教师的挫败感
中学思想政治课是我国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通过教学,目的使学生形成与社会发展主流意识相吻合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旨在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此,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设置了课程目标“……要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情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在社会转型的今天,在日益膨胀的物欲刺激下,在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影响下,中学生对主流意识的认同受到来自诸多方面的挑战;通讯、传媒手段不断现代化,中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互联网上的信息瑕瑜互见、鱼目混珠,不可避免地会对中学生的思想造成冲击,产生这样那样的消极影响。面对不同方面的冲击和挑战,中学政治课教师达成思想政治课程目标的难度大大增加,因而压力增大,幸福感日益缺失。
(二)教材内容对社会现实的解读乏力提升了教学难度
“中学思想政治课应当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后国内和国际的实际,并能有效解读社会现实。但由于课本作者受其地位、学识、专长、视野、教育理论与实践素养的制约,在对课程标准精神实质和基本规定的把握上难免有不足之处;同时,由于思想政治课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实践性和社会性,而任何课本的编写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现实、预见未来,很难及时反映不断变化发展着的客观现实”
[1],难以有效对突出社会问题的客观分析研究和合理的解释,造成了对社会现实的解读乏力。
这种解读乏力最终会促使学生逆反心理的加剧。我国中学生多数处于青年中期(14一19岁),这个年龄阶段是中学生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学生更加重视自己的独立见解,更加重视自身的经验和自己的切身体会。当中学生在自身的社会体会中感知到当前社会矛盾的凸显、腐败现象的滋生等负面问题时,会对思想政治课的正面宣传产生一定的怀疑,使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产生信任危机,进而产生对思想政治课的怀疑与抵触,导致逆反心理的加剧。这决定了政治教师的工作难度加大,更易在工作中显得焦虑、倦怠、漠然,从而失去从内心焕发出来的幸福表情。
(三)教学内容的不断变更加重了教师备课的难度
思想政治课由于自身的特点,课程设置、教材、教学内容都会发生变化,时政热点每年都会更新。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关注时代的变化和发展,不断注入新内容。凡此种种,决定了做一名合格称职的思想政治课教师难度大、要求高,也使得政治教师每年都是新老师,要不断地调整适应,不断地接受新东西。政治教师常年都处在应付的超负荷运转中,品尝不到工作的乐趣,心理上产生对教学的排斥和厌倦。
三、部分中学政治教师素质能力的缺失导致幸福感的获取进程被阻断
思想政治教师一般承担的教学任务较重,一人要交4—5个班级,有的学校甚至一人承包一个年级,有的教师周课时达到 20 节以上。除了繁重的教学任务以外,为了能过学校的考核关,为了评职称,教师还得不断地写论文搞课题。这就使得政治教师常常处于疲于奔命,穷于应付的状态。繁重的教学压力下,部分政治教师疏于教育观念、教学方法的革新,教学过程单一重复、缺乏新意,研究意识和创造精神相对钝化,使本应活泼生动的课堂死气沉沉、毫无情趣。学生对政治教学的厌倦又引发教师的职业倦怠,幸福感的获得进程便被阻断。
伴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材更新力度大、速度快,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不断涌现,新的教学理念在挑战传统观念,这对于教师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教学能力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都提出了全新的标准和要求。于教师而言无疑是一种挑战和超越。面对这种变革,参照这些标准和要求,许多教师感到自身的素质与之相差甚远,似乎高不可攀,而素质的锻炼和提高又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不少教师深切地感受到由于自身素质的缺失将难于适应改革的要求,由此而产生无助感、焦虑感,失去工作信心;或体会到必须付出数倍于以往的精力才能紧跟发展的形势,并由此产生心力耗竭感。
从现实上看,政治教师工作中幸福感缺失危害较大,教师本人、学生及学校都会受到消极影响。对教师本人而言,幸福感缺失易使他们陷入疲劳、烦躁、易怒、过敏、紧张等心理疾病;对学生而言,幸福感缺失的政治教师工作投入少,课堂准备不充分,对工作的成就感差,对学生的道德成长造成直接或间接的负面影响;对学校来说,幸福感缺失的教师士气低落,工作效率下降,甚至缺勤和离职,从而严重影响中学政治教师队伍的稳定。因而,提升中学政治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势在必行。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作为政治教师而言,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平和努力是通往教师职业幸福之路的必要心态,“幸福只可以接近,不可能完全达到,但追求它却能使人生更美好。”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