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而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主体,在教材基本确定的前提下,教师驾驭新课程的水平和能力,直接关系到新课程改革是否能顺利的实施与推进,这必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广大教师要不断地更新知识结构,拓展专业知识,重视自己的专业化发展,不断地修正自己的传统观念,与时俱进,实现教师发展的可持续性,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为此,教师必须要从新的视角、从理性层面去定位学生并重塑自我 。
一、转变课程观念
新课程实施以前大部分教师只有教材意识,只知道教材、教参、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认为课程就是教材,是圣神不可侵犯的,教师仅仅是传授知识,而不敢越雷池半步。新课程实施后,国家明确规定,施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制度,课程管理也由国家统管制逐步走向国家、地方和学校的分权决策制。这意味教师不必过分的强调教材的权威性,或者说,不必完全忠实于教材,而是将教材作为一种资源,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教师也不仅仅是课程的使用者和执行者,而是应当结合本地区、本校的实际情况,挖掘课程资源,让教师不再是局外人,从而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使的教师紧跟时代步伐,及时了解学术动态,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宽自己的专业知识,做到与时俱进。
受文化传统的影响,教师的教学观念具有历史继承性,自古代“学而优则仁”的仕途化教学目的观到隋唐科举制度盛行再到今天仍具强大生命力的“应试教育”观,均是教师讲“书”,学生背“书”,教师凭借制度力量树立起自身的权威形象,教师垄断了整个课堂教学,追求教学的规范性和模式化,遵照教学大纲和教学参考书精心备课,严格设计教学过程,课堂上则按照设计好的程序将教学进行到底,即使是其中穿插了一些师生问答或启发式教学,也只是一种机械化、模式化的形式。在新课程下,教师的角色有了新的内涵,教师现在越来越少的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的激励思考;教师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而不是给出现成结论的人,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引导者,将自己的“教”定位于对学生“学”的行为的引导和启发上。
三 转变教学观念
传统教学观是单一的,被动的教学方式,偏重教师的“教”,忽视了学生的 “学”不能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的完善发展。在新课程下,教师必须从单一的讲解、单向的提问转变为师生多向互动,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多给学生独立的思考时间与空间,必须从注重结果转变为注重过程,关注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必须从单一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转变为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满足,注重学生差异性的发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更主动地发出学习行为,以便更好地掌握确定的知识。关注学生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形成,注重学科的综合性与选择性,注重学生学习的选择性与创造性,认识到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树立“教师为了不教”的新理念。
四 转变师生关系
在新课程下,师生关系不在是居高临下的关系,不在是作为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的关系,而是与学生共同探究、创生知识;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容器被动听从教师的指令,而是带着各自的兴趣、需要和观点直接通过与教师的对话而与知识对话,并从中获得生活的意义,这意味着人人参与,师生平等对话。
四 提升自身素质
新的课程改革增加了活动课程、综合课程、选修课和研究型课程,这些变化必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有更宽的专业知识背景和更强的专业适应能力,这种能力在综合课程的要求上体现的更加明显,原先分散在个个独立学科的相关知识点,一下子集中起来,这对教师的学科整合能力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此外,研究新课程也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要求教师要有更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从过去的“教书匠”变成现在的“创造者”。这些变化意味着教师必须要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简而言之,新课程实施后,这对广大教师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必须积极面对,转变思路,深化改革,不断的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以适应国家课程改革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