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摘要:新课导入是教学关键的一环,它不仅能温故知新、激发兴趣,而且能创设情境、激活思维。笔者通过多年高中物理教学实践,探索总结出了导入新课的6种技巧:推陈出新、故事激趣、设疑启智、实验探讨、体验发现、情境感悟,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物理 新课导入 技巧 实效
“新课导入”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极为重要的环节,它是课堂教学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关键,常常成为一节课的支点与生发点,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指标。笔者通过多年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总结了新课导入的6种技巧,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此怀揣陋见以乞教于同行专家。
一、推陈出新子曰:“温故而知新”。由复习旧知导入新课是最常用的方法,既有利于知识的衔接,更有利于思维的系统化。例如,在《功》的新课教学中,我们利用初中学过的功的公式W=FS,在学生已知基本公式(F与S在同一直线上)的基础上扩展,推演出公式W=FScosα(力F与位移S互为夹角α)。教师通过复习初中有关功的知识(什么是功,做功的条件,功的公式,单位),自觉向高中知识点过渡衔接,让旧知识成为新知识的生发点,为推导功的一般公式奠定基础。通过复习旧知导入新课,不仅自然流畅、水到渠成地引出新知,更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化。
二、故事激趣教师可以通过讲授一些与新课有关的趣味故事,如名人轶事、历史典故等,这样导入新课,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物体运动的速度》新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一个因缺乏物理知识而带来的尴尬故事:一个警察拦下了一位漂亮女士的小车,说道:“女士,这里限速100公里/小时,您的车超速了。”这位漂亮的女士回答:“我只行驶了半个小时,还没有到100公里。”警察又说道:“我是说,如果您再继续行驶下去,就超速了。”女士却回答:“我还有10分钟就到了,因此,不会超速的。”学生听到捧腹大笑。教师故意询问学生为何发笑?学生会找到笑话的原因——漂亮女士头脑中根本没有速度的概念,把速度100公里/小时想当然地理解为毫无关联的单纯的距离100公里及单纯的时间60分钟。教师借机引导学生要趁着年轻多学知识,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同时也水到渠成地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主体内容,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营造了浓郁的求知氛围,又进行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以轻松实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三、设疑启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悬疑式地引入新课指的是讲课之初教师设置疑问,引发悬念,激发学生兴趣。设疑启智,或者制造悬念,或者制造一个美好的“圈套”,或者营造一种学习氛围,或者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以全面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的心智为目的。它既可以是教师课前的精心设问,也可以是学生面对课题自发生成的质疑。例如,在《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与牛顿第一定律》新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在上课时先提问学生:“维持物体的运动是不是一定受到一个力的作用?”很多学生常常潜意识里认为是正确的,产生这种错误的根源在于学生的科学思维被生活经验假象所迷惑。教师可以进一步举例:静止的车,人推它才动;静止的树枝,风吹它才动;静止的球,脚踢它才滚动,如此等等。如果不推、不吹、不踢,这些物体是不会动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继续提问,它们的运动真的需要力来维持吗?当老师把学生认为是“千真万确”的生活经验给予否定时,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学习新知的兴趣来了,急于得到答案的学生会集中注意力去追根溯源,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四、实验探讨物理实验不仅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学生获取新知识的重要手段。教师如果能够科学合理地利用实验来导入新课,不仅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授课效果,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与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求实的科学态度、探究的科学精神。例如,在《探究自由落体运动》新课教学中,可以这样导入新课:[演示一]将一纸片和硬币从同一高度同时由静止开始下落,观察下落速度(硬币下落快),学生得出实验是重的物体下落快;[演示二]取出两张完全相同的纸片,将其中一纸片揉成纸球,然后让纸球和纸片同时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下落,观察下落速度(相差不多),学生得出实验结果是物体下落快慢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演示三]牛顿管中物体的下落,将事先抽成真空的牛顿管内的硬币与轻鸡毛同一时间从静止一起下落,学生会看到两者同时到达牛顿管的下端,牛顿管内放入空气再做实验情况就截然不同了。学生们边看演示,边思考问题,很自然地导入了新课。通过对比实验的分析与探讨,学生的思维自觉的指向本节知识的核心要点,课堂效能得以提升。
五、体验发现根据学生好奇心和动手能力的特征,在导入新课时,可随地取材,通过实体游戏操作,使学生在真切的体验中心情愉悦探求相关的“物理”,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自发的将新知内化为深刻的思维认知。例如,在《研究摩擦力》新课教学中,教师可设计一个名为“难分难舍两本书”的小游戏,让同桌的两位同学将物理课本逐页对插叠压在一起,然后从书背提起其中一本书,将会发现另一本书并不会滑落,也可以让一位同学尽其力拉两本书,观察是否能将两本书拉开。在游戏中学生有了深刻的亲身体验,会自觉地探求两本书不能拉开的原因,启发学生去探讨、理清摩擦力的概念。
六、情境感悟物理教学相对较为抽象,如何创设具体实感的情境,化抽象为具体,变静止为动态,是物理课堂教学取得实效的又一个关键环节,而多媒体课件作为物理教学强有力的辅助工具,有利于教师一改传统教学中基本上靠教师口授、板书的局面,把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融为一体,使学生对物理现象有了更为直观生动的感知。例如,在《研究闭合电路》新课教学中,笔者播放一段录像:晚风吹过,波光倒影,流光溢彩中万家灯火的城市夜景……伴随着事先录制好的解说:“在现代化都市的夜晚,各种电器都在工作,电流在电路中静静流淌——你是否想过,电流的流动遵循着怎样的规则?电流、电压、电阻各自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们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现在就让我们揭开其中的奥秘吧!”通过课件录像,优美的画面配以富有穿透力的解说,充分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等各种感觉功能,激发学生去探寻身边日常生活中所包蕴的物理,引导学生从课本走向生活,走向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