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一、中学美育的重要意义首先,美使人成其为人。社会生活中,美随处可见。自然、社会和艺术领域中的事物,只要具有美的属性,就都是人类的审美对象。然而,美的客观存在并不等于人类天然就具有审美的能力。人类都有听优美音乐的耳朵,看视觉艺术的眼睛。但即使人类具有这些视、听的审美器官亦不等于人类生下来就有很高的审美水平。这只能说明人类具有审美的前提和潜力。正如马克思所说:“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对它来说不是对象。”(《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79页。)在马克思看来,后天社会生活中的潜移默化的美育对人类审美能力的形成具有更根本的意义。众所周知,美是人类存在的终极目标,追求美是人的天性。通过对美的追求,使人最终成其为人。通过美育,可以培养人类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不断美化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通过美育,还可以培养具有远大理想、高尚情操、健全品格、全面素质的人。可以说,美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
其次,青少年是美育的关键阶段。青少年是人不单是身体成长的时期,还是心理成熟的时期。不单是积累人生社会知识、丰富精神世界的时期,还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这一时期所受的教育,对其以后所走的人生道路,对其人生幸福、事业成就和社会贡献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应该着重关注青少年精神世界的成长,为青少年精神世界的健康成长搭建平台。而美育,可以说,美育在其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学作为人类社会普及基础知识、呵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专门机构,应该成为最重要的青少年美育基地。事实上,作为中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中学生的教育目标,美育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美育在中学教育中具有毋庸置疑的重要意义。
二、视觉文化语境下中学美育面临的困境在现代传播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是必然的。视觉文化时代首先意味着人类的生存环境中图像的充斥。在消费主义观念主导的文化语境下,这些图像融进了人们的日常消费行为之中。这些图像虽然是消费物品本身所附带的,但客观上,又是人们审美的对象和美感的来源。这些图像客观上无疑具有审美价值,是人类进行审美教育的物质载体。而且,在视觉文化语境下,这些图像无疑和文字一起,成为了文化传播和传承的重要载体。
但是,视觉文化时代图像的充斥也给人类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在视觉文化语境下,图像更多地承担了信息传播载体的角色。我们更多地依靠读图来感受、理解这个世界。这造成了图像对文字的挤压,形象思维对抽象思维的挤压。在人类的思维结构中,形象思维依赖于感官,处于更基础的层次,而抽象思维则脱离感官的束缚,是更高级的思维形式。形象思维本身的这种特点就导致了人们更习惯于依赖感官的形象思维。作为信息载体,图像相对于文字更加强势,形成图像暴力。这种图像过于强势的状态无疑会成为审美教育的障碍。
这是一个“日常生活审美化”或者说是“审美日常生活化”的时代。谢冕曾经说:“今天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匆忙、快速的消费时代,物质的丰富和精神的匿乏形成强烈的反差。一大批浅薄、不爱动脑筋的读者,完全没有耐心读经典。我担心,有一天,我们的耳朵将无法欣赏美妙的高雅音乐,我们的眼睛将无法欣赏梵高那美丽动人的金黄色。……文学经典培养的是一代有趣味、有诗意的中国人,但这一切在慢慢失去。”(徐春萍:《读图时代,我们仍需要经典》,《文学报》,2006年7月31日。)按照谢冕的观点,今天的我们沉迷于消费主义精心构筑的图像陷阱之中,失去了依赖于文字的抽象反思精神维度。实际上,图与文,是审美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没有图的参与,审美就不可能发生。但是,仅有图,审美亦成为不可能。审美在形象思维之外,还必须有价值和意义的参与。
图像暴力现象对中学美育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图像暴力导致课堂上的“美”的缺位。
在视觉文化时代,中学课堂处于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和以前的耳听口传、板书的单一媒介相比,在这样的多媒体教学环境下更容易采取直观的教学方式。比如说,为了学生理解的需要,教师会制作许多多媒体教学课件,在这些课件中就充斥大量的图像。有时甚至置教学目标于不顾,过多地往课件中添加和教学内容无关的图片,只是为了使课件更加“精美”。但是,有了“美”的图片显然并不意味着审美教育会卓有成效。相反,为了看图而看图反而会妨碍学生审美素养的提高。图像不等于审美形象,审美形象的形成除了有图像之外,还要有抽象意义的参与建构。而审美素养是在审美形象创造的过程中形成的。正如中国水墨画的“空白”所具有的审美效果一样,“空白”不是图像,但没有“空白”的参与,图像就不会产生审美效果。图像的确是可直观的,正是这种直观性束缚了想象力的展开,这于审美是无益的。
在教学过程如果能把图和文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会更有利于形成好的美育效果。
第二,图像暴力导致片面的审美理解。
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之审美观念。视觉文化时代,生存环境的“表象化”,图像的应接不暇也改变着学生的审美观念。以图书为例。在视觉文化时代,我们看到,相当多的书籍都图文并茂。大量的插图使图书更加精美。有些图书,适当的装帧风格化、适当的配图会很好地起到辅助表达意义的效果。但是更多的图书,我们读书时是在被书中精美的图像吸引。而文字则有点让人“无暇顾及”了。不只是图书,日益发达的电视、网络也是图像充斥的媒体。人类天生具有的依赖感官的惰性。试想,在图像充斥的环境中,有谁会埋头去读枯燥的文字呢?视觉文化语境下的这些现象都会改变人类的审美观念,使人类更加注重事物的表象而忽视事物的内涵。这样,人们的审美观念就变成:看起来美的就是美的,让人舒服的就是美的,能给感官以更强刺激的就是美的。这是在消费主义潮流下,视觉文化的必然逻辑结果。当下的这一代中学生直接出生于这种视觉文化环境之下,亦没有形成自我反思能力,因而更容易接受这种审美观念。事实上,这种审美观念在中学生中表现也的确更加明显。
三、结语无可否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艺术化的视觉文化教学,能切实改变以往单调僵化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师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是对传统教学方法模式的挑战。但是不应该单纯为了视觉美而美,而应该是通过视觉艺术教学能把学生引入纯洁高尚的感情世界,使学生“乐”在其中,“乐”中受“教”。这样,学生有了愉悦感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就会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并在学习中意识和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进而更快乐地去求知。视觉文化教学的这种审美功能,能够完善和强化教学的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使教学因而获得能动发展的性质,这种教学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动”,使教的艺术转化为驱动力,转化为学生心智的全面发展。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