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提出
学科教研员要经常到学校听课,次数多了,我们发现,课堂教学出现了一些怪现状。教师的常态课与公开课、比赛课大相径庭。前者随意性较大,少一些雕琢与严谨,更多的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不少时候教师是想到哪讲到哪,至于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教学效果是否达成等则大打折扣。而后者则能较多体现课改的一些理念,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也使用得比较熟练、到位,教学实效性也较明显。另一方面,一些教师尤其是农村中学非正规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根本不知道怎样组织教学,一节课上什么,怎么上,不是很清楚。试想,如此教学,其质量又如何得到保证?基于此,笔者越发感到,须有进一步探讨明确课堂教学基本结构之必要。
二、基本结构
一节课就45分钟,这是经过长期教育实践得出的基本结论与教学准则。教学也是一种游戏,是一种特殊的游戏。既然是游戏,而且有时间限制,这就决定了必须要制定相应的游戏规则,细分内部结构。只有规则严格,结构合理,才能确保游戏正常开展,达到预期效果。结合教育规律、教学实际以及学生认知特点等方面,本人将一节课划分为这样四个板块:
1.复习导入(约5分钟)
在平时听课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课堂没有“复习导入”这一环节。教师的理由是课堂时间有限,容不得也没有必要这样浪费时间,不如节省时间直奔教学主题。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其实不然。教无定法,但教有定则。教学不仅要遵循教育规律,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心理特点。教师的职责就在于如何真正将此落到实处。
古人云,温故而知新。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既符合学习规律与认知特点,同时也有利于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因为知识是前后联系的。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越来越多的教学实践证明,充满趣味性或悬念性的课前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快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以利于更好地组织教学,确保教学效果。
我们认为,每一节上新课之前,用大约5分钟的时间,通过精心提问或快速默写等形式复习上一节课所学重点内容,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与解决。随后,通过富有启发性或挑战性的问题或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顺势导入新课。这样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与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快速激发起来,从而为下一步课堂教学流程正式展开奠定基础、铺平道路。
2.师生互动(约28分钟)
这部分板块是一节课中的重头戏。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课堂上教师必须精讲,而且会讲。具体到一节课,究竟讲什么,怎么讲。重点如何落实,难点怎么突破。问什么,怎么问,问谁,如果冷场又该怎么办等等这些既需要教师课前精心准备,集思广益,还要做到课堂上能够随机应变,机智化解。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由此,我想到一个词语叫“活动”,顾名思义活动、活动,要想“活”就得“动”。其实,上课也是这样。要想把一节课上得精彩有效,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古人云,教学相长。教室上课如若中央台“新闻联播”式的正襟危坐,填鸭式的满堂灌,是不可能产生互动,带来高效的。即便“百家讲坛”式的教学,也不可能带来高效,充其量还是单相交流,没有形成互动。我认为理想的课堂应该类似“开心辞典”“欢乐英雄”这样的节目,充满趣味性,又不乏挑战性,在开心快乐中获取知识、锻造能力。
也许达到每节课师生充分互动比较难,但这不应该成为我们裹足不前的借口与理由。教学需要智慧,也孕育智慧。只有积极思考,敢于创新,勤于积累,我们的课堂才会不断出彩,我们的教学才渐渐回归教育的原点。
3.教学小结(约2分钟)
在听课中我们发现很多老师上课都没有教学小结。新课讲完就结束。总认为小结浪费时间,没有这个必要。殊不知,小结既是教学的基本环节,也是确保教学有效的重要保证。只要我们认真研究各科教材就会发现,教材选取的知识是互相联系的,具有系统性、结构性等特点。而学生由于受到认知水平、理解能力等限制,往往对教材的把握并不到位。若教师不能进行及时小结与归纳,长此以往,对学生学习肯定不利。
因此,我们认为在一节课上完以后必须及时小结,它既是对本节课内容的高度概括,更是对本节课教学的提炼与升华。它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归纳总结提高,有醍醐灌顶之奇效,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的最有效途径,不可小视。诚然,高质量、精辟简练的教学小结需要教师课前认真准备、反复打磨,方可达到预期效果。
4.当堂反馈(约10分钟)
反馈是对本节课所学内容掌握程度的一种有效的检验手段。在教学中,我们常常面临这样的困惑:为什么很多学生一听就懂,一讲就会,一做就错,一考就砸?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训练不到位,反馈不及时造成的。我们知道,学习知识的主要目的就是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殊不知,再精彩的讲解也代替不了训练。所谓熟能生巧、运用自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基于此,我们认为教学中每节课一定要预留大约10分钟的时间进行当堂反馈,巩固所学知识。
另一方面,反馈是否达到最佳效果,除了保证基本的时间以外,还要求教师备课时必须精心选编习题,把握好习题的数量与难易程度,还要及时进行讲评,注重解题思路与答题规范方面的指导与训练。如此一节课一节课量的积累必然产生质的变化。教学效益的提升也自然得到保障。
三、结语
教学无小事、非儿戏,必须严谨规范;教学应相长,满堂灌、一言堂式的教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一节高质量的课必定有其独到之处,课堂教学必须要有基本的结构与套路。上述观点主要是根据课堂时间这个维度作出的粗略划分,旨在给老师们提醒与引导,即便称之为“课堂结构模式”也可。其实,不必谈“模”色变,模式不一定是坏事,至少它可以避免不合格课。尤其对教学过程不够明确与熟练的教师而言无疑有益。同时,还必须强调的是再好的结构或模式均不能视作教条,不必拘泥于枝枝节节,条条框框,必须因人、因时、因课、因科而异。教学的至高境界应该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发展、丰富,直至最终去“模式化”,形成自己独特而有效的教学风格。再者,无论采取何种结构或模式,都应将学生发展、学习能力、学科素养等放在首要位置。这是课堂教学追寻的永恒话题,也是课改倡导的核心理念,必须谨记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