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离不开情境教学,情境教学可以以生活展开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以图画再现情境。情境的创设要具有鲜明性、新异性;要具有情境的体验;要创设亲和的人际情境。做到这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也就可以运用自如了。
关键词:情境 教学 小学数学 教学 运用 探究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理念。对数学教师而言,如何创设高效情境、促进主体学习,是一个争易研究课题。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你无论如何也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在我们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学模式的固化极大的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课堂组织形式的单一化:解题方法的公式化;教学过程的程序化;解题答案的唯一化。一个好的情境往往是贴近生活,使学生产生亲切感,能激发探究欲望,蕴藏了与新知学习密切联系的数学问题。具有较大信息量,能使整个教学过程基本在同一情境中展开。
一、以生活展现情境
生活展现情境,就是通过把学生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中。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作为儿童观察的客体,并以教师语言的描绘,鲜明地展现在儿童眼前。如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中,老师拿出货架,扮演售货员的角色,介绍部分商品的价格,可是粗心的售货员忘记了几样商品的价格,请小朋友们根据自己买文具的经验估一估商品的价格,老师根据学生的估价,说贵了或便宜了,让学生进行第二次估价;然后老师提示再多几元几角就或少几元几角就是它的价钱了,学生就会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并说出商品的价格。这一活动学生兴致很高,因为有亲身体验,对商品的估价也比较合理。老师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演变成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实践证明以生活展现情境是学生的学习的源动力。模拟生活创设教学情 ,能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通过生活中的情境再现,使学生感知其中蕴涵的规律,从而达到理解知识的目的。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创设学生实际生活情境,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帮助学生理解其中蕴涵的数学知识。
二、以实物演示情境
即以实物为中心,演示某一特定情境。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实物演示,可以将观察与思维有效地结合起来,使感知的对象具有典型的意义。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师:年历里有很多年月日的知识,同学们观察年历回答下面几个问题:一年有几个月?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自己的年历中,哪一个月的天数最少? 有几天?2008年的儿童节,国庆节各是星期几?在自己的年历上圈出自己的生日是几月几日?算一算自己的年历全年是多少天?
年、月、日是生活中非常熟悉的时间的计量单位,学生对它肯定有一定的了解。学生的观察探索必须借助于直观的实物-----年历。因此本节课开始,就让学生收集家中的年历卡,以实物来学习数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合作学习机制,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改变传统单一的交流形式,变“双向交流”为“多向交流”,使学生感到自由、轻松,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以图画再现情境
图画是展开形象的主要手段,用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内容形象化,适合儿童对形象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特点。如有位教师在教面积单位时,为了让学生初步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面积概念,便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大小约为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学生基本上知道了一张饭桌面的大小约为1平方米,一个小学生的手掌面的大小约为1平方分米,一个小学生大拇指的指甲面大约为1平方厘米。将面积单位与学生比较熟悉的物体相联系,使学生对这三种面积单位有了深刻的认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使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以发挥,使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情境教学为学生留有探索与思考的空间,使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情境的创设应该具有下面特点
1.情境的创设具鲜明性、新异性。
教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伴随京剧唱腔,将鲜明的感知目标——京剧脸谱的精美图片展现在学生面前。脸谱的形象美,使学生因爱美而产生“要学”的愿望,在观察中引发学生对“脸谱设计有何不同”的思考,进一步使学生因探究而“要学”。教师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多媒体功能,从文字、画面、音响全方位为学生提供鲜明,新异的感知目标,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情境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造成悬念,引发学生因好奇而要学,这种积极情感正是产生其学习活动内部的诱因。
2.创设生活与实践的情境,增强情境体验
教学中,教师选取了“镜像游戏”的生活情境及“剪纸创作”的实践情境,进一步重演人们认识“对称轴”,“轴对称图形”初始阶段情境,再现美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身临其境。通过教学与生活的沟通及儿童操作实践,强化了儿童对数学的感受,深化了对已感知内容的内心体验。通过使学生倍感新奇与乐趣的二情境的创设,为学生的思考与想像提供了线索,使其思维逐渐明晰,并向纵深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得到了锻炼,创造性思维随之得以萌发。
3.创设亲和的人际情境,为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留有广泛的空间。
学习数学需要独立思考,也需要伙伴合作。教学中,教师创设了以合作学习为主要特征的亲和的人际情境。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感受·、体验,对问题的兴趣、好奇,对不同观点的碰撞、辩论、澄清、认同,对探究过程中的困惑与理解,伴随着师生的情感及教材美的内涵而推进、深入。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通过学习、探讨、交流,学会发现问题,逐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和谐相助的情境中,促进了学生爱学、乐学、与人沟通交流能力及合作精神的培养。
情境教育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使儿童获得探究、审美、创造的乐趣的情境,使教学真正成为得到儿童认同,获取积极情感体验的自我需求的活动。
对于课堂情境的创设,我们要对旧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革故鼎新。从科学发展观角度出发,依照教材特点新课标要求,建立新的教学策略入手。创设适于教学目标实施的教学情境,诱发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一切情境的构成是以情感为基础的,情境是意化、情化的,交融会合着创设者与学习者浓郁的情思。这种情境能吸引学生,激发教者展开对学习内容的共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