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德育以知识为载体,体现了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德育以知识为载体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够给予学生深刻的影响,形成强大的内化力量。学生通过英语学习,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终生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十分重要。
一、深入钻研教材,挖掘德育因素
教材是寓德的载体,在教学中有效的实施德育,就要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育目的,抓住结合点,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寓德育于英语课堂教学之中。在语言教学方面,恰当地处理智育与德育、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注意学生的素质教育。在教材内容方面,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相适应,涉及到同意、帮助、邀请等思维活动,抱歉、感谢、关心等道德态度以及介绍、问候、告别等社会礼仪,这些语言材料就是很好的德育素材。例如,在学习“We are trying to save the manatees!” 时,可以提醒学生要热爱大自然,要学会保护动植物,特别是一些受国家保护的稀有动植物;我们应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结合教材内容,将德育自然地渗透在平常的教学中。随时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生理和个性特点,采用学生易于特别是乐于接受的方式。使学生明善恶、知美丑、辩是非。同时注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自我教育。
二.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渗透情感教育,加深德育渗透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身心整体发展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结构、认识结构、情感结构,运用正确的心理策略,以学生为中心,环绕着学生的种种心理需要进行教学。兴趣是影响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最直接因素。因此教师要从教学实际出发,运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他们积极学习的心理需要。加强中学英语教学的活动性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游戏、唱歌、比赛、表演等教学形式,可以把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体验巧妙地结合起来,同时也是向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极好机会。例如,教学中我们常常采用的双人、小组、集体比赛等活动,即满足了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又复习巩固了所学的语言材料,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相互关心的集体主义精神。
三.精心组织安排教学活动,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
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如果只满足蜻蜓点水式的说理,难以保证效果。因此,必须引导学生将德育知识以情感性或体验性的思维和态度来加以把握,融入自己的热情和激情,让他们深入理解,保证德育渗透的深度。而英语课堂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途径,创设课堂情景,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情景,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感受理所当然成为加深德育渗透的最有效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活动,设计能引起学生兴趣的语言交际场景,教学游戏和练习形式,以学生学会为目的,以学习情趣为主线,贯穿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要在教学的语境中、练习的活动中、模拟的交际中,向学生渗透德育。如在学习“What’s wrong with you?”这个交际用语时,可以设计病人在医院看病的情景。在这些模拟的语言情景的交际活动中,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在学习与他人的合作和交往。这种学习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关心他人,互助友爱,文明礼貌等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的形成。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师不断的引导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在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原望的驱使下,学生会忘却羞涩,积极向上,努力合作,去争取更高层次的成功。伴随着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德育融汇其中。
四.教师言传身教,营造德育氛围
学生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有时甚至超过大人的想象,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情感及教态,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要用自己高尚的人格、无私奉献的精神和真挚的爱使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要以扎实的基本功、严谨的态度和求实向上的精神为学生做个“终身学习”的好榜样。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平等、互相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宽松、融洽、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的同时,品德得到培养,性格得到完善。教学中,教师要关爱、鼓励学生,特别是那些不敢在课堂上发言的学生,要给他们更多的爱护与鼓励,使他们在爱的沐浴中逐步得到发展和提高。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是教育的中心任务,英语教师应在教学中言传身教,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在课堂内外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和途径,寓德育于英语教学之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通过语言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其思想情感,道德品质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英语教学的德育渗透,是有着广阔的前景的。只要我们善于挖掘语言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就能走出一条独特的,广阔的英语教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