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教学中及时而有效地追问就为师生“共舞”提供了这一平台。追问,顾名思义就是追根究底地问。它是教师针对某一个教学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在学生回答题的过程中或回答问题结束后再次提问,直到学生能正确理解的一种教学策略。它有利于教师及时捕捉学生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并能随机应变地根据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对学生思维做及时的疏导点拨,从而达到预设教学目标。然而,怎样的追问才是有效地追问?怎样的追问才能击起课堂千层浪呢?笔者结合高年级阅读教学浅谈一番。
一、以追问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学过程中三维目标的达成,其中最难达成的便是情感目标的实现。情感不能靠老师空乏无力的说教来单向传递,只有让学生在共同探讨与学习中去体验、去感受。文本中的关键词句,往往隐含着许多丰富的意蕴。教师若能就此进行有效地追问,就能提升学生对主题、情感的理解体验,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如《一夜的工作》中,学生对于深入理解周总理工作劳苦感到困难时,我们可问:
“文中哪些地方反映了周总理的夜间工作?”
当学生说及“一尺来高的一叠文件”时,教师又可抓住“一尺来高”追问学生:“周总理是怎样批阅着一尺来高的文件的?”
生:“不是浏览,而是咨询。”
生:“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还问我些什么。”
师:这意味着什么呢?
生:我觉得如果是普通的浏览的话,就不会一边看一边思索着,还问我一两句。
生:看完一句,就用铅笔在那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
师:为什么要划一个小圆圈呢?
生:因为他看得很仔细,他要把这句话记在心里。
师:只有这样才叫“审阅”。还有吗?
生:夜很静,经过相当长的时间,他才审阅完,把稿子交给了我。如果是看一下就好了,就会马上把稿子给我,但是他是细细地看,慢慢地看,经过相当长的时间。
师:说得好,相当长的时间才看一份文件,这才叫——
生:审阅。
师:还能从其他地方看出来吗?
生:总理招呼我坐到他的写字台对面,让我陪他审阅我整理的稿子,这是被咨询的意思。我想这句也是,如果是普通的浏览,就根本不需要我来,就直接看一下就可以。
师:对呀,你们所说的这一切,足以让我感觉到总理看一份文件容易吗?
生:不容易。
师:极其的不容易啊,来,我们一起读这几句话。
生:(齐读)“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铅笔在那一句后面划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普通的浏览,而是一边看,一边在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还问我一两句。”
师:这是一种怎样的审阅啊?
“认真”、 “全神贯注”、 “一丝不苟”、 “极其认真”
师:是啊,同学们,总理这样一丝不苟、全神贯注、极其认真地审阅的仅仅是这一份文件吗?
生:(齐答)不是。
师:是呀,让我们一起用自己的心走进这极其不简单的一夜。
通过层层追问,学生从“咨询、一尺来高、审阅”等词语明白了周总理工作劳苦体现在工作任务重、工作态度极端认真、工作时间相当长,深刻理解了周总理的伟大,为我们能有这样的一位好总理骄傲自豪,学生的情感在追问中不知不觉激起了共鸣。
二、以追问感悟人文内涵
由于缺乏对文本内容或语句的深入体验,学生很容易停留在语句的表面,所获得的体验领悟也显得很肤浅。追问既是教学过程,又是教学的策略。教师在提问后顺水推舟巧妙追问,给学生提供一个研读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悟人文内涵,实现有效教学。
在执教《凡卡》一课时,用这样的追问来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为什么两次写到凡卡爷爷身边的狗?
生:老师,课文还有一句也提到了狗。“我们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师:对,你把课文读得很仔细,我们也可以把这三句话连起来想一想。
生:凡卡想起了爷爷身边的狗,可能是羡慕狗,够可以和爷爷形影不离,而自己却不能再爷爷的身边,觉得自己连狗都不如。
师:挺有道理,这是你的理解,还有别的看法吗?
生:我从前文“我只有你一个亲人了”体会到,凡卡也应该是爷爷的唯一亲人。我想爷爷只有狗和他相伴,可见也很孤独、寂寞。
师:很好,读书要“想前”还要“思后”,你为同学们树立了榜样。可爷爷为什么还要把凡卡送走呢?
生:爷爷其实也是姥爷家的一只看门狗,和公狗泥鳅一样。
师:可为什么在凡卡的眼里,这种生活情趣值得他向往呢?
生:因为凡卡在老板那里挨打、挨饿、挨冻,受尽折磨。
师:从这个两次写狗,看似平常的句子中,我们体会得很多很深。这些句子表面是写狗,实际上又不仅仅是写狗。这就是文学大师的精妙之笔。
教学中,运用一连串由浅及深的追问,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激起了学生探究的热情。在教师、学生、文本的三维互动的自由平等对话中,学生对文本加深了理解和体验,对凡卡的悲惨学徒生活有所感悟和思考,并享受到审美乐趣,又充分领悟到了流露在课文字里行间的人文内涵。
三、以追问开拓学生的新视角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有时对文本的理解过于笼统。于是在参与课堂交流时,会出现一知半解的浅尝辄止,对问题的回答浮游在表面,这使教师难以判断学生是否真的读懂文本和文本语句,这样会使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戛然而止,这样也会让阅读教学无法进一步深入。这便需要教师的追问,借助“追问“开拓学生解读文本的新视角,呈现出精彩的阅读对话。
如《穷人》一结束后,教师问学生:“对课文用‘穷人’做题目,你们有什么想法?”学生的回答几乎都是:“因为桑娜是穷人,所以用‘穷人’做题目。”这样的回答,就显示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存在困惑,于是教师就随机生成这样的追问:“这篇课文着重写的是桑娜,为什么不用桑娜为题,而用‘穷人’呢?谁能从课文描写的人物和事件中去仔细想一想呢?”这样的追问目标明确,学生经过思考后有所悟:“课文描写了三个人物,他们都是穷人。”“课文叙述的事情都发生在穷人之间。”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追问:“作者描写这些穷人,叙述穷人之间发生的事,为的是什么?”此时,学生恍然大悟:“为了歌颂穷人的高尚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