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要实现三维目标: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中心和灵魂之所在,从某种意义上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否实现,直接决定政治课新课程标准能否得到有效落实、政治课堂教学能否真正具有意义。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弊端,就是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因此,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成为新形势下摆在思想政治课教师面前的一个新的重大的课题。
面对思想政治新课程的这一新的要求,广大一线教师积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潜心研究,大胆改进课堂教学,摸索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为思想政治课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尤其注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去促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的实现,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用真心交流
用真心交流的前提是教师应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造机会多和学生接触交流,比如通过作业批改,写上几句话,或鼓励,或指导,或关注其生活,或关注其思想;通过和学生在课间一起活动,拉近和学生的距离,消除陌生感,增强亲和力;通过和学生座谈,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当然也可以利用电子邮件,甚至QQ和学生交流……随着时间的推移,师生之间就形成了一种平等、互信、和谐的关系。一旦师生间确立了平等信任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就能非常从容地就相关教学内容和学生交流,获得学生对某一问题原生态的看法,从而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比如选修二·专题四的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之一是让学生坚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专题进行前,为了了解学生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认知情况,我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看法和想法,由于平时和学生的关系相处得不错,学生们几乎是毫无顾忌的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比如有的同学觉得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形同虚设,不如西方的议会制民主;在日常生活中,人大代表和群众的关系不密切;人大代表的选举流于形式;人大代表的作用没有得到真正发挥……在作教学设计时,我对学生们提出的这些问题给予了充分考虑,从而增强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真正做到了释疑解惑,引导学生走出了认识上的种种误区。
二、用事实说话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就思想政治课的特殊性而言,以理服人远不如以“事实”更能服人,学生们最不喜欢的就是空洞而乏味的理论。在传统的思想政治课课堂上,经常会出现教师在讲台上喋喋不休,学生昏昏欲睡的景观。
仍以“如何让学生坚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为例,如果教学中教师仅仅从教材的理论出发,侃侃而谈,或者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整理,从而得出所谓的结论,我想学生信不信的问题其实并未真正得到解决。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树立这种信念,我是这样做的:一方面让学生登录中国人大网,浏览人大的相关信息和动态,增加学生对人大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让学生搜集折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历程的相关资料,比如“亲历者和见证人”申纪兰,“两会”新变化,从关注“娱乐明星”到关注“政治明星”……学生们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了历史性的认识,深切感受到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不断完善和进步,自然而然地改变了原先的片面的模糊的乃至错误的认识。
三、用真情感染
列宁说:“没有情感就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教育家斯卡特金说“未经人的积极情绪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的冷漠,由于它不能拨动人们的心弦,很快就会被遗忘”。课堂上,教师讲授知识既需要晓之以理,注重以事实服人,还需要“动之以情”。教师的情感是对学生的内心的体验、情感的诱发非常重要的外部条件;教师的态度,往往是学生爱憎的标尺。
仍以“如何让学生坚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为例,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语言缺乏激情、真情,平淡而又乏味,甚至透露出理不直气不壮的神态,怎么可能让我们的学生去坚信!当然教师的激情真情也不是凭空产生的,更不应当是虚假的!做为教师必须有强烈的爱国心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平时既要注重专业知识的提升,具备较高的业务理论水平,又要不断反思自省,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就此教学案例而言,如果教师有强烈的爱国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对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全面深刻的了解,而且占有较多的具有说服力的典型的资料,在授课时,教师就会理直气壮,就会用发乎内心的真实情感去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共鸣,学生就会真正认识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坚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而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以上所述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儿体会和浅见,不当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