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阅读教学,就是教人读书,一是要读,从书中吸取精神营养,二是要从读中学会读书,既要读书,又要学会读书。
小学教学中的阅读,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学习理解语言,掌握阅读方法,吸取知识,发展语言,提高认识发展思维,丰富思想感情的过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语文课本为凭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在老师的指导下的学生语文阅读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要理解课文的内容,还要了解有关语文的知识和表现形式,比如:作者是如何遗词造句的,是如何布局谋篇的,文章运用了哪些表达方法以及文章的审美价值,还有课文所涉及的有关语文文字及有关文学方面的常识。
传统的语文教学忽略了“三个为主”的原则(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课堂上教师控制整个教学过程,学生被动地参与,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消损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忽视了学生的差异和个性发展。
《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这就要求应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主探究地进行阅读、体验,与文本对话,从而获得知识与学习的方法。鉴于着眼于学生的身心、智能的健康发展,我在阅读教学中倡导学生自主性阅读。
一、注重定向激趣,学生自主质疑
质疑是创新的起点,质疑是思维的火花,质疑是进步的阶梯,质疑是成功的关键。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学生质疑是至关重要的,苏霍姆林基指出:“学生头脑中产生的疑问越多,他对课堂上讲解的知识和新教材的兴趣就越高。”而有的教师怕学生质疑会打乱教学思路,害怕学生提出的问题无法处理,所以不敢或是不愿让学生质疑,这就没有摆正主体和主导的关系。
自主性阅读教学,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质疑问题的情境,开放思维的空间、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因素,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使其或独立思考、或互相质疑、或大胆想象、或相互争议,特别是鼓励学生不断生疑、大胆发问,对问题、新知识始终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学生对问题主动思考的态度和批判精神。
质疑分三段:课前质疑、课中质疑和课后质疑
课前导入要求形象多样、新颖、简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驱动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师要学会善于运用多媒体、实物、挂图、范读与与多种手段,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巧妙设疑,唤起学生参与的欲望,引起学生参与的兴趣。如我在教学《捅马蜂窝》时,挂图出示男孩正捅马蜂窝的画面,让生观察,并引导学生自主质疑,特别注重中差生,让他们来说说读了课题,看了图画后心中有什么疑惑,有的学生提出“小男孩为什么要捅马蜂窝呢?”“小男孩捅马蜂窝后有什么后果呢?”等,然后我又引导学生带着这些自己的问题自主读文,自主在书中寻找答案。
开课后,要引导学生学会从文中的重点词句、段、发问,从文章的重点、难点处发问。关照差生,鼓励中等生,让他们大胆地陈述自己的疑惑或见解。在细读中,可运用“诱导式。”如我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有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把邱少云比作千斤巨石?”我引导学生自己解决,有的说:“千斤巨石不会出声,邱少云也不吭声。”有的说:“千斤巨石不会动,邱少云也一动不动。”有一学生说“千斤巨石烧不化……”还没说完,全班哄笑。我相机引导:“那邱少云的什么烧不化呢?”学生马上明白是“精神”。
精读课文后,可采用询问式,如问“你还有哪些地方不懂?”“你认为哪些地方还需要老师再讲”等,鼓励学生回顾教学过程,进行信息反馈。
二、注重难点点拨,合作探究。
提出了问题,就要解决问题。在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时,老师应注重对难点进行适当的点拨,比如课文《弹琴姑娘》中有这样一段话:“晴朗的夜里,月牙儿分外清明,它悄悄地挂在树梢,静静地倾听悠扬的琴声,顽皮的男孩子们,一刻也不停地眨着眼睛,逗着那个弹琴的人。”有学生提出:“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在这里写月牙儿,写星星有什么用呢?”孩子们一时答不上来,我就引导学生重点从“倾听”、“逗”这两个词语着手,并让生试着表演,学生很快就理解那是因为月牙儿、星星被琴声吸引了,可见琴声的优美。
《新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引导学生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时,可采用小组讨论,集体反馈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特别是中差生,让他们也有展现自我能力的空间,表现的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达到让学生自主阅读的目的。
例如:我在教学一年级课文《荒地》时,让生根据自己的阅读预习,自找合作伙伴,自编、自导、自演故事情节。从中可看出学生对阅读的理解如何,结果学生把公鸡、鸭子、兔子、猴子之间的相争场面表现得活灵活现。我接着引导学生探究“有什么办法不让这块地荒着”,“小动物们”通过讨论探究,纷纷说出自己的见解,教学效果相当好。
三、注重课外延伸中求创新
学完了课文,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结束,而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又一个开端,而作为教师应该多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自主阅读的条件和机会,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比如创办图书角,剪贴材料,诗歌、朗诵、故事会、读书笔记展览,读书报告会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或组办一些阅读兴趣小组,比如读报小组,读书小组评论小组等组织学生课外阅读交流,从而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和创新精神。
总之,提倡学生自主阅读,让学生主动参与阅读,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着举足重轻的作用,让学生自主参与,自我体验,自我感悟,真正做到人人学各自的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