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德育工作实践中,学生中的一些偶发事件是因为学生之间缺乏宽容而引起的。如果在道德教育中,让学生懂得宽容,对提高全体学生的道德素质有着积极意义。 宽容教育的意义 宽容——《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说:“宽大有气量,不计较或追究。法国哲学家斯蓬维尔在《小爱大德》一书中说:……如果我们更加清醒、更加慷慨、更加公正的话,就会把应该称为尊重、同情或爱的一切称为宽容。” 在校园里,有些同学之间因为一些小事斤斤计较,遇到矛盾互不相让,甚至不断激化。有时一句玩笑,一句不得体的言语、一个影响他人的无意动作,会引起相互间的争吵,教师处理不及时,就会发生斗殴事件,导致了不良后果。
让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同情、学会爱,处处宽容,即是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教育,也是进行《公民道德建设纲要》所要求倡导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休伯成为慈爱的人》中说:“假如在集体中有流氓和蓄意破坏纪律的人,究竟怎么办呢?我相信:只有邪恶的存在才会使儿童和少年身上产生邪恶,只有用善意才能使邪恶从儿童的心灵消失。”要用慈爱和善良去接触世界上最温暖、最敏感的物质——儿童的心灵。 宽容教育是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青少年处于身心发展由半幼稚向半成熟期转变的过渡期。一方面,少年时期学生对情绪情感的控制与调节能力较差,具有较高的的情绪激动性、紧张性和冲动性的特点,学生容易表露对环境不满的情绪和激情。他们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有时表现出很轻的责任感、义务感和正义感,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有时冷漠固执,喜乐无常,会盲目狂热地做出一些蠢事或坏事。他们有时能无私的帮助有困难的同学,有时又会对同学恶言相向,拳脚相加。另一方面,青少年时期学生情感体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比较稳定,两极性明显。
作为独生子女的中学生有着与过去多生子女不同的特点,他们作为家庭中的“小皇帝”,普遍自我意识强,集体生活的适应能力较弱,在社会生活中,生活范围缩小,理智分析能力受到限制,自我控制能力减弱,有时学生常会产生一些不良的情绪。有些家庭的破碎,对孩子的心理也会造成不良的影响。不良的生活环境,导致孩子的不良生活体验,孩子不能体验应有的家庭温暖和父爱母爱,压抑、恐惧、报复的心理随之产生,孩子自然缺乏对他人的爱与宽容。
在学生中开展宽容教育,让学生去学会爱,学会尊重,学会宽容,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宽容教育是建立良好班风的需要 法国哲学家斯蓬维尔在《小爱大德》中说:“正如单纯是智者的美德和圣人的智慧一样,宽容是那些非智者又非圣人——我们所有的人——的智慧和美德。”作为教师对学生进行宽容教育,是让所有的学生去学习这一必需的美德。因为宽容倡导爱和慷慨;宽容倡导尊重、同情和理解;宽容倡导清醒和公正;宽容倡导民主。宽容教育是让学生具有这一美德具有健康的情感体验。 宽容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教师的表率作用 青少年的心灵对善良和邪恶是十分敏感的,要让学生的心灵充满善良与慈爱,去宽容别人,离不开教师的言传身教。如果教师整天在课堂上牢骚满堂飞,教师在办公室吵架,为小事斤斤计较,学生能学会宽容吗?教师能用充满慈爱的言语去教育学生克服不良习惯,改正生活及学习中的小问题,小错误,对学生的严重错误给予宽容,给学生以改过自新的机会,不一棍子打死,这些都是对学生心灵的直接熏陶。 正面的教育活动 宽容教育也需要通过一些正面教育活动,让学生接受宽容这一美德,并不断内化为学生的情感品质。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仍起着主导作用。《成功法则——克服弱点的途径》的作者罗杰马腾说:“教育就是力量。”教师需要依据德育教育目标制定教育计划,在道德教育内部中包括宽容教育的内容。平时坚持日常教育,并结合案例进行专题教育和组织专题讨论。帮助学生纠正自己的言行,让宽容走进学生的心灵,让整个班级充满仁爱的气氛。 反复的教育与实际锻炼 教师对学生进行宽容教育,学生会因为情感受发展的特点而出现反复。教师要有耐心,有毅力,反复的说服教育和培养,用宽容的方式教育学生学会宽容。教师也可以通过执行学校规章制度相关内容的常规训练,也可以组织制定班级公约并贯彻执行,让学生进行实际锻炼,让学生践行宽容的品德。 指导自我教育 对学生进行宽容同品德的自我教育也称自我修养法。指导学生进行宽容自我教育的第一途径是指学生多读书,多思考。指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接触祖国的传统文化,现代的科学发展,古今中外的英雄人物故事,优秀文学作品,让学生去了解人文和自然世界。只有学生从书籍中获得知识和思想,在人类的财富中心找到榜样,明确了所追求的的人生目标,才会去宽容别人那些应该得到宽容的言行。 进行品德评价 进行品德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宽容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他要保证其对人对事有宽容的态度,可以调节评价对象的激情,确保其健康的情感体验。品德评价是宽容教育的一种强化手段,通常运用肯定或否定的评价方法,并进行相应的表扬和批评。有时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评定,促进其自我教育。 宽容教育的原则 方向性原则 对学生进行宽容教育要遵循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自觉纪律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劳动教育、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与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渗透宽容教育。要把宽容教育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结合;把宽容教育与建立良好的班风、校风相结合;要让学生增强辨别是非判断善恶的能力,把宽容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相结合。学生应该知道什么该宽容,什么不该宽容,不该宽容的该如何去反对、斗争,并能把握该宽容到什么程度。 实际性原则 实际性原则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品德发展状况,因人制宜,因人施教,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一些缺乏道德知识,不明确宽容意义的学生,应先向他们传授道德知识,提高对宽容的认识;对懂得宽容,但不知什么是宽容的言行的学生,应帮助他们分析是非与善恶,以提高他们的道德境界。
对学生进行宽容教育也应注意时间、场合和条件,让学生顺耳、顺心、顺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平行教育的原则 学生集体不仅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集体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也能对集体产生影响,所以在对集体进行教育的同时还需加强个别教育。苏联教育家马连柯指出:教师要影响个别学生,首先要去影响这个学生所在的集体,然后通过集体和教师一道去影响这个学生,便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这就是著名的“平行教育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