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之前,就听说过“一岁年纪一岁心”,对此总是不以为然,一笑了之。
随着年龄渐长,经历过许多事情,今天下午坐在办公室里,猛然想起了这句话,对这句话突然有了新的理解。是啊,一岁年纪一岁心。人越老,心眼越多,轻松驾驭氛围的能力越强,单纯的快乐越少。“当时如果那样做才好”——这就是一岁年纪一岁心。可惜时间总是直线而去,不给人悔改的折返。一岁年纪一岁心,其实是说人与时俱熟。究竟心态的成熟是不是一件好事呢?
孔子教导我们要因材施教。一岁年纪一岁心,提醒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因时施教: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教育。
人要与时俱熟,这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得到了广大人们的重视。比如25岁了,心理年龄只有15岁,这当然不行了。但正如我们只强调努力争取成功,却忽视了不断地让人进取的教育使人产生了名心切俗心重的弊端一样,我们重视心理年龄落后于实际年龄,却往往对心理年龄远超过实际年龄的现象的危害重视不够。
不管是心理年龄超越实际年龄还是落后于实际年龄,其危害都是巨大的,其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成长过程中快乐的缺失,后果严重者会导致心理发展的异常。孩子就是该享受快乐的童年,一味的拔苗助长陵节而施只会抹杀孩子的天性,使其丧失学习的兴趣和感受快乐的能力。
原来经济落后时,我们给孩子提供的教育往往是落后于孩子的身心发展要求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在教育上投入了过度的关注。小神童不断被塑造出来,比如,不到三岁就能背几百首唐诗宋词,不到五岁便钢琴小提琴样样精通……这种种繁华的背后掩盖着孩子们的泪水和过早逝去的童年和童心。孩子们书包越来越重,个人真正的兴趣越来越少,体质越来越差,越来越不快乐。对学习和分数的过分关注导致最近几年全国各地频发血案,这足该引起我们的警觉。各地种种“小大人”的现象也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尊重孩子的天性,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是我们每个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都需要做到的。
所以,我主张对孩子实施适时适切的教育。学前班小学生就该学习生活习惯,人际交往,而不是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同样,大学生接受的不应该是幼儿园的教育。而我们的教育,在应试的催化下,唯分数的趋向使我们的许多孩子丧失了基本的生活能力和正常的人际交往能力。人的成长也一样,该玩时玩,该读书时读书,该恋爱时恋爱,该结婚时结婚,该生子时生子。如果,你将顺序颠倒了,注定不会享受到最终的快乐。
给孩子适时的教育,让他们享有一片自由的天空。在这片自由的天空下,做题、背诵、练特长不再是生活的全部,小鸟、绿树、红花,游戏,倾心的交流……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在这片自由的天空下,他们可以自由地呼吸、热情的歌唱,可以获得身心和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