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人们通过组织成为一个社会,社会通过整体的形式影响每一个人。我们从小时候的三口之家咿呀学语到青葱岁月校园内书声琅琅,一直在和社会进行着交流,系统的社会化过程便是我们本文研究的目的,通过对幼儿的教育和引导以及日常教学的反应,浅析幼儿社会化过程中现状和培养方法。
关键词 幼儿、社会化、教育、感情
亲社会行为,是个体之于社会的一个重要的反应。人的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状况之于道德和感情有很大的影响,也是人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指标。人们的道德水平和教育状况影响在社会的每一方面。如今,亲社会行为已引起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的重视,成为社会和教育内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课题。《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培养幼儿乐意与人交往,礼貌、对人友好,爱父母、爱同伴、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目标。因此,教师和家长应关注和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这不仅能够加快幼儿的社会化进程,助于幼儿更好的适应社会,也是幼儿成年后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及心理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
幼儿园是孩子们通往社会的第一个驿站,孩子们人生道路从这里启程。一个良好的开端是必要的,我们作为教师应该尽自己做能去缔造这一切。孩子们性格纷繁不同,有的果断,有的犹豫,有的开朗,有的内向。部分家长过分维护自己的孩子,不关注孩子同小伙伴及老师的交流,“事越少越好”的思想在作祟;部分家长又过分放任自己的孩子,认为孩子不说话是年龄小,大了就好了。从而错过了一个完善个人性格,促进学习交流合作能力的最佳时段。对于孩子们在幼儿园这个小社会中的生活,家长们的心中总有种种谬误,且不便去改正,便是孩子们在这个小社会中生活的现状。亲社会行为不可能孤立的出现,因此下面我们试图通过几个方面来创立教育环境,帮助孩子一起健康成长。
一、移情的故事
移情,是观察他人的情绪反应时,与他人所体验到共同的情绪反应。移情包含两个认知成份和一个情感成分,认知成分包括辨认和命名他人情感状态的能力和采择他们观点的能力,情感成分是对情绪情感反应的能力。在幼时就能表现出的情感,如托班的孩子哭着找妈妈时,其他的孩子看到后也会有同样的表现。这一阶段还属于非认知的移情阶段,因为这种移情对自身和他人的感受还模糊不清,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5-7岁时,随着经验的增加和认知的发展,引发幼儿情感唤醒和助人反应的因素也随之增加,能够注意到他人的生活经验和背景,对他人的处境、情绪会有观察、辨别和分析,这时幼儿移情的感受初步健全,对于外界的观察有自己的感受。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移情是幼儿利他行为和其它亲社会行为的一个重要中介因素,因为通过移情训练使幼儿亲社会行为建立在自己主动、自愿的基础上,而成为乐于助人行为的重要动机和源泉。霍夫曼曾提出:移情会逐渐变成幼儿利他行为的重要动机,当幼儿认识到他人的苦恼、伤心、悲观与不幸时,会使他们自己作出移情反应,并知道自己要怎样做,来安抚、抚慰他人来转移、减轻、消除这些情绪,这时幼儿就会表现出利他行为。
生活中,教师倡导利他行为的文化,温暖和慈爱的引导融于幼儿的生活中。例如当小朋友摔倒了,不要冷漠置之不理,应与幼儿一起去关心、帮助他人,幼儿设身处地的想一想,这位小朋友摔得一定很疼,会难受,我们赶快过去把他扶起来。利用生活中这些良好的行为、课程,交往进行移情训练,通过情绪追忆、情感换位、作品深化、作品评析等进行教育,都有助于幼儿同情心的培养和助人行为的产生。、
二、榜样的力量
班都拉认为,人在社会环境中进行学习,从而形成自身的人格特征。因此,设置一定的社会情境并树立良好榜样,使幼儿进行模仿练习,可促进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如幼儿在园内分发午点时,可让幼儿协助老师一起,帮小朋友们拿取,一方面满足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另一方面感受劳动榜样带来的快乐。无论是分发者还是享有者,都能感受到集体中的温馨,从而产生爱集体的情感,亲社会行为的教育目标便更容易达成。
父母的榜样,言传身教是孩子最熟悉的榜样和环境。孔融让梨,孟母三迁无不体现出榜样的力量,幼儿受到一系列传统美德的熏陶和传授,在生活中规范会更加注重自己的行为,与周围的人和睦相处,积极成为幼儿中的好榜样。
幼儿阶段的社会生活、环境也较复杂,他们在生活中,也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冲突和纠纷,这就需要我们做教师的不断加以诱引导,让他们学会懂得如何去分享、合作、谦让等良好的行为品德。孩子们争抢一个玩具时,教师便可建议他们轮流玩,教导孩子们谦让的美德并加以表扬。这种方式与方法幼儿在以后类似的活动过程中,就会被迁移,借鉴或利用,有利于幼儿亲社会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发展。
三、角色的艺术
角色扮演,使幼儿通过扮演游戏中的角色,深入体验他人的感受,从而理解揣摩他人的想法。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有在内心世界之中建立相同或相似的情感体验时,才能唤起与之情感共鸣。娃娃家的游戏中,幼儿创建一个自己的家,在情境内当妈妈,幼儿会模仿生活中妈妈的情景,抱着布娃娃当自己的孩子,给孩子穿衣服、聊天等,当他认为自己的孩子生病了,也会去医院看病。在这样的游戏互动中,把平常言传身教的效果加以放大,把相对复杂的环境进行简化。一个纯净的小社会会让幼儿更加亲近。
心理学家认为,经过较长时间的角色扮演经验,还可以改变人们的心理结构,由于扮演中真实、直接的情感体验,从而使人们的个性发生实质变化。支持所扮演的角色的某些特征最终能被‘固定’在人们的心理结构当中。让教师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环境和更多的角色游戏,从中提炼并吸取更多的营养,以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结语
我们努力给孩子搭建一个乌托邦的般的城邦,让孩子在其中嬉戏畅游,可是孩子们总会回到这个不甚完美的现实当中,通过一点点的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和探究,希望更多的孩子能够养成自信开朗和善的性格,于阳光不娇,与风雨不弃。
参考文献
梁志桑著《学前教育学》
张文新著《儿童社会性发展》
刘焱著《儿童游戏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