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教育活动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展开的。学校教育也是如此,没有师生之间的交往,没有师生关系的交互性,就不可能有教育活动。批评学生,是教育活动也是师生交往中最常见的事,却往往又是最难处理、甚至最令教师头疼的事。如果教师不分时、地、人、事,乱“批”一通,不仅严重地伤害学生的稚嫩心灵,而且很可能会酿成大错,轻则导致学生反感、抵触或消沉萎靡情绪的增长,重则激怒学生铤而走险甚至走上不归路。因此,批评的力度、方式、场所等都要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事而异,因人而异,做到因材施“批”,从而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的尊严,彰显学生的个性。
因时而异,一方面是指对学生在不同时间(季节、节日)内犯的错误要采取不同的批评方式。如早晨犯的错误一般可以留到晚上放学前来处理,如果一大早就对犯错误的学生批评一通,势必会影响他们一天的心情,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和心理健康同样,课上犯的错误,只要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一般也可以留到课后去处理,大可不必停下来进行一番“微言大义”式的语言轰炸而影响教学进程。至于因季节(气候)、节日(气氛)等外界环境影响而犯的错误,则往往不必直接批评,只需要正面引导、晓之以理即可,“该歇手时就歇手”;如因天气炎日私自下河洗澡、春节燃放爆竹导致物品损坏甚至火灾等。另一方面是指教育者应抓住升旗仪式、主题班会、重大节日活动等有利时机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对那些犯错误的学生采取对事不对人的方法实施批评,“该出手时就出手”。
因地而异,主要是指针对学生在不同场所犯的错误采取不同的批评方式。在教室内犯的错误一般会影响正常教学活动,在室外犯的错误一般会损害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或影响校园环境卫生,在集会等场合犯的错误一般会影响集体荣誉……等等,实施批评时要找准不同的切入口,方能事半功倍。
因事而异,是指针对学生在不同事情上犯的错误给予不同的批评。学习上的错误,主要从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予以批评、指导;生活上的错误,着重引导学生养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尊重劳动和创造等良好习惯;人际关系上的错误,则应该教育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劳动和兴趣爱好,学会爱和奉献。
因人而异,是指在学生犯错误之后,要根据他们的个性特征,区别对待地施以批评,该“冷”则“冷”,该“热”则“热”;该“常”则“常”,该“偶”则“偶”。
心理学研究表明,同一个刺激对不同气质、不同性格的学生来说一定有不同的反应。因此,对他们的批评也应该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
(1)性情暴躁型——“冷”批。
性情暴躁型的学生,一般易激动易发怒,情绪上来后往往无法控制,教师即使费尽口舌、晓之以理,也难以让其平静下来、耐心倾听;如果教师再出言不逊,用“你脑子有病啊”、“你简直无可救药”之类的话伤害他们自尊的话,很可能会导致意想不到的后果。
某初中男生小张凭着身高力大,自小喜欢在班上“称王称霸”,遇事从不相让,动辄出手打人;有时还爱打抱不平,玩“哥儿们义气”。一次,该生又因丁点小事对班上同学大打出手,弄得教室乌烟瘴气,狼藉满地。如果你是班主任或任课教师,该怎么处理呢?班主任李老师走进教室,目睹此情此景,耳闻其他学生的诉说,并未立即对该生予以狂风暴雨式的批评教育,而是动员学生赶紧清理“战场”,然后便开始津津有味地上课。并不时观察小张的动静,有时也照样让他起来回答问题。小张呢,先是伏案“抗议”,后自觉没趣,便逐渐平静下来,并开始参与课堂活动,就这样一课相安无事。待下课了,李老师才把小张请到办公室,微笑着询问,真诚地开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小张在冷静后诚恳的接受了批评;再经过后来的几次教育,小张逐渐变得豁达大度、遇事沉稳了,随意拳脚相加的毛病也慢慢改掉了。试想,如果李老师当时就简单粗暴的狠批一通,可能会适得其反,甚至把他“逼上梁山”,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就很难达成。
(2)品学兼优型——“热”批。
某初中女生小薇,性格活泼开朗,学习成绩优异 ,且是班上的学习委员兼英语课代表,工作也很出色,深得班主任、英语老师的赏识和班上同学的信任。可一次校运会,体育委员组织报名时,小薇却不以为然;后在体育老师的劝说下才勉强报了名。但在训练时又爱练不练的,理由是:到了九年级了,不能因运动会而影响学习,影响中考,影响自己的奋斗目标——重点高中 。体育老师马上将此情况报告了班主任王老师。王老师知道后,立即与该生单独交换了意见,促使其提高了认识,改变了观念,积极投身体育运动项目锻炼中去了,并在后来的运动会上取得了好成绩,中考成绩也如愿以偿。
像小薇这一类的学生往往心高气傲,容易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有时犯了错误也会不以为然,不自知。但是,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强,只需及时提醒,稍加点拨,他们就会很快的转变认识。因此,班主任也好,任课教师也好,都不能因平时的好感而放任甚至放纵,对他们的微小错误应及时给予批评,引导他们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调皮捣蛋型——“常”批。
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几乎每个班级都有少数自控能力差、调皮捣蛋、惹是生非的“问题生”,他们往往不受欢迎却常常被作为状告的对象;班主任、科任教师也往往会在几次乃至多次批评教育无果后而放任自流。加之“单亲”、“留守”等家庭因素的影响,久而久之,他们失去信心,破罐子破摔,调皮捣蛋往往会变本加厉。对这样的学生,作为为人师的我们,更应该经常用关爱的眼光去批评和引导,不厌其烦地与他们交流,决不能恶语相加、冷嘲热讽甚至实施体罚;同时,要随时留心观察,及时发现他们的细微的优点和点滴的进步,予以表扬和激励,让他们也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找回自我,树立自信。
(4)喜好表现型——“偶”批。
有的学生极爱表现自己,课上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尤其喜欢举手发言;课后往往在打扫卫生、体育活动等方面尽可能的表现自己,以引起他人的注意,尤其是在异性面前;有时甚至可以故意犯点儿小错误来引起老师和同伴的注意。但他们的自尊心也很强,不容易接受别人的批评;辨别是非的能力也较强。对这一类学生所犯的小错误,往往可以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或偶尔批评、提示一下,他们就会很快的改正过来的。
人有长处也有短处。对学生身上的长处,我们要予以表扬激励,使其“一撇”更长;对学生身上的短处,则应因材(学生——对象)施“批”,更应因才(教师——方法)施批,引导他们不断的改正错误,使其“一捺”愈来愈短。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夯实双基、学会学习的同时,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实现育人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