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类比联想型的训练帮助学生形成知识和方法上的联系,强化应用已知解决未知的思维能力。通过阶梯思维型的训练引导学生不断深化思维层次,通过深层次思考进一步理解知识和方法的内涵。通过发散思维型、聚合思维型的训练,借助数学问题的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一题多变的探讨,学生会进一步体验到思维的灵活性、多向性,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总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或是通过对包含了知识与能力目标问题的提问,或是选配上述各种类型的思维训练,来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进行调控,确保自主学习有序性和有效性。
四、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的评价
新课程评价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学习进程和学习能力,应一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促进教师改进教学”。在这一目的之下,评价应是多方面、多角度的,不仅评价学生的客观学习成果(学习成绩),而且注意学生的内在感受和内在动机,发挥评价的真正功能。评价应做到内容多维化、手段与方法多元化,特别是应将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量化评价与质的评价相结合。另一方面,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看,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数学认知过程,仅有认知活动对学生建构数学知识,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是不够的。学生的学习活动效果的好坏、质量的高低,需要教师在进行评价后通过对自身认识过程的反思才能体验到。
(一)给学生参与评价的权利。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自评、互评及对老师作出的评价,都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鼓励学生更多地看到别人的长处,有策略地提出问题,更是培养学生虚心好学品德的绝好机会。
(二)评价学生应该多几把尺子。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因为世界上并不存在谁最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谁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学校里没有所谓的“差生”,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出色的。教师如果具有这样的学生观,就会乐于对每一位学生抱以积极、热切的期望,并乐于多角度地来观察、接纳和评价学生,寻找和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发展学生的潜能。
(三)评价中应遵循“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原则。学生在这种“只有更好”的评价激励下,会不断地追求,不断地探索和攀登。这才是评价的真正目的。
综上所述,目前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改革没有成功的模式仿照,只能靠个人“摸着石头去过河”,一步是一步地去探索、去实践。成功了的就坚持,不成功的就弃之,进而在高中数学创新教学中有新的发展和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