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是科学的大门和钥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学科,它“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个性呢?
一、 激发好奇心,为学生插上创新思维的翅膀
好奇是儿童的秉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动力,是创新思维的翅膀。只有学生对事物有了好奇,才能主动参与学习,才能主动提出一些新的设想与见解,才能积极思考,从而才有可能步入创新的境界。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例,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上课伊始,教师先请学生拿出自己做的大小不等的圆片,在直尺上作滚动实验,测出圆的周长,记住数据,然后教师提问:谁愿告诉老师你的圆片的直径有多长?教师能很快说出圆的周长,学生先是满不在乎,不意为然,继而显得惊讶,接着议论纷纷,大家都在想:为什么我们报出这个圆的直径,老师就能很快说出这个圆的周长呢?难道有什么秘密吗?教师把学生引入一个谜团重重的奇异世界,探索数学问题的渴望便燃烧起来。
如果我们每一节课中,都能重视激发学生的各种好奇心,促使他们产生求知心理的话,学生就一定会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学生的创新思维亦会水涨船高。
二、 鼓励质疑问难,为学生开启创新思维的源头活水
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问是一点”。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有疑才能产生冲突,方能“小疑小进,大疑大进”小学生旺盛的求知欲,使得他们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蕴藏着问题意识,而这都是激活思维的诱发剂和原动力。教师不要怕学生提问,更不要怕学生提出的问题难倒自己,并且要尊重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哪怕是离奇的,甚至是荒谬的,这都有可能是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源头活水
如:在一节数学课上,老师设计了这样的一道练习题:有一批苹果,如果每筐装20千克,正好装25筐,现在只有20个筐,要把苹果都装上,每筐必须多装多少千克?此题并非多么难解,学生很快做完。交流:25×20÷20-20 25×(25-20)÷20 教师点头,正准备下一教学环节,学生A忽的站了起来,“老师我还有一种方法,比上面两种简单多了:25-20 。”轰,炸开了锅,“你是在凑数”“你只用了两个条件”学生争论不休。“同学们,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好吗?”“我们认为这样对是对的,因为这道题中,苹果的总重量(20×25)是一定的,用25个筐装,每筐装20千克,如果用20个筐装则每筐装25千克,所以,每筐要多装(25-20)千克。
假如学生一提出25-20时,教师就将其一棍子打死,哪能有后来的“面红耳赤”、“精彩对绝”,学生的创新萌芽便被扼杀,全班同学便会失去一次绝好的“大讨论”。正是这“我还有”,让学生们跳出了“牢笼”,促成了星星之火的燎原之势。
三、提供操做机会,让学生的创新思维闪亮登场
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个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工作,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皮亚杰也说:“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操作中自主探索,从而有所发现,思维有所提高。
例如,教学平形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引到学生思考:能否将平形四边形面积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的面积来计算呢?学生通过分组动手操作,运用割补、平移等方法,实现了转化的目的,从而推导出平形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动眼、动脑、动手、动口,多感官共同参与,让外部的操作与内在的智力活动紧密结合,有力推动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要错过每一次让学生动手的机会,多给学生一点自由,学生就会在“动”中发挥创新的潜能。
四、拓展应用,让学生体会创新思维的价值
应用是学习数学的起点和归宿。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对数学有丰富的认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与作用,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增强应用数学的信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如学习了“长方形的面积”后,老师对学生说:“总务处,要给我们班安装窗帘,请同学们帮助老师算一下,一个窗户需要多大面积的布?”学生们呼啦一声,有的测量窗户的高,有的测量窗户的宽。“它高2米,宽1.8米,需要3.6平方米。”“不,比3.6平方米多,因为需要的布的长要比窗户的高2米多一点,需要的布的宽要比窗户的宽1.8米多一点。”接着,再让学生自己设计窗帘的大小、样式。学生勇于表现自己,方法很多。学生在巩固了求长方形面积的方法的同时,大大激起了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儿童时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最佳时期,创设宽广的思维时空,让学生敢想敢干,勇于自主探索,创新思维就能够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