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是一段师生生命的历程,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难免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作为课堂资源开发者和利用者的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为学生提供一个允许犯错误的空间。因为学生个性化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他们的错误之中。如果教师善于发现和利用这一资源,那么随着教学活动的不断展开,学生的认识和体验将不断生成,课堂教学过程也必将更加精彩,充满灵动。
借用错误,凸显文本价值内涵
在一节讲读《两块银元》的课上,当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该不会赔银元时,一位男生站起来说:“刘司令员和邓政委真是太小气了,一把茶壶才赔两块银元。”男生的话使教室里顿时安静了下来。教师问他为什么这么说时,男生答道:“星期天,我陪爷爷买了一茶壶,要20多元,课文中,刘司令、邓政委才赔两块银元,真是太小气了,难怪孙老汉不肯收”。教师愣了一下,然后轻描淡写地说,那时的两块银元不是现在的两块钱,已经不是小数目了。学生似懂非懂地坐下了,教学又顺利按教师预设的进行。
这里,教师错过了一个重要的生成时机。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育技巧的要必要特征之一就是随机应变的能力”。课堂上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状态及时调整预案。学生之所以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在于其生活经验与文本内容的冲突,而且对这一关键问题的澄清,对提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极有好处。如果教师引导学生估算银元当时和现在的价值(1银元约值100元),让学生想象这两块银元在当时可买些什么物品,然后推想当时孙老汉和解放军都需不需要这两块银元在当时可买些什么物品,然后推想当时孙老汉和解放军都需不需要这两块银元?为什么双方又要互相推让?学生通过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思考,自然就会体悟出“军爱民、民拥军、军民一条心”的内在思想内涵。这样一来,不仅解决了“赔多”、“赔少”的问题,而且使学生能真正理解“有了这样的军队,中国就有盼头了”的文尾。可见,对学生的错误,不能轻易地放过,否则,错过的不仅是一段精彩的生成,而且是师生的思想和文本的碰撞,遏止的是质疑精神的萌芽和创造火花的迸发。
因势利导,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一年级语文课上,老师在讲解作业,要求用横线画出不同类的词:“妈妈、爸爸、姐姐、老师”。孩子们一看题目就叫道:“划去老师。因为妈妈、爸爸、姐姐是一家人,都是我的亲人,老师不是”。老师画出“老师”正准备出示下一题,一学生突然站起说:“划去‘姐姐’也没错,因为爸爸、妈妈、老师都是大人,只有姐姐是小孩”。孩子们竟都觉得言之有理,没一个反驳,等老师下结论。老师引导说:“孩子们,大家想一想,姐姐会长大吗?有哪位同学的姐姐现在已经长大了?”无人应。主张划去“姐姐”的那位学生又接口说:“姐姐长大了就成阿姨了”。孩子们更是一脸茫然了。老师想了想,变换角度、引导说:“孩子们再想想,你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他们有姐姐吗?他们的姐姐还是小孩子吗?”很多孩子恍然大悟,纷纷说:“我妈妈的姐姐就是姨妈,她是大人”。“我奶奶也有姐姐,她很老了”。……
“姐姐长大了究竟是姐姐,还是成了阿姨?”这个让任何一个成年人都始料不及也不屑作答的问题,在一个孩子的错误经验中生成。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师生互动,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感悟,为学生思维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试想,如果当时教师粗暴地喝斥或是嘲笑学生的问题,学生的思维将会被局限在即定的答案上,而学生真实的困惑依然存在,师生在交互活动中也不会碰撞出火花。可以说正是教师利用了学生的错误,才出现了课堂的精彩生成。也是在教师的宽容作引导中,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才得到了进一步的满足。
将错就错,激发探究兴趣
一位教师在教《望庐山瀑布》时,一学生突然提问:“老师,这首诗第一句中的‘生’用错了,应该是‘升’”。教师首先肯定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然后又问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的看法。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的说,瀑布很高,水在下落时碰到岩石产生了很小的水滴,就像雾一样,所以是“生”。有的说,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阳光照耀下,仿佛有座香炉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学生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对诗中景象的想象,感悟出作者用词的准确、构思的奇特与语言的生动形象,从而品味到诗的精妙。在这样的课堂上,没有了生硬灌输的痕迹,学生得到充分的尊重,“错误”被允许,自主意识被激活,思维的火花不断闪现,对文本的解读也不再是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是富有鲜明特色的个性化解读,真胜过教师的千言万语,达到了不教而悟的目的。
就错纠错,提高明辨是非能力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全在执教苏教版五年阅读课《林冲棒打洪教头》时,曾问学生“洪教头是个什么样人”,一个学生说道:“我要像洪教头那样自信”。教师马眩抓住这一回答,反问学生:“这是自信吗?什么是真正的自信?”说着,孙老师把自信、自满、自傲三个词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比较,并告诉学生,要做自信的人,不能做自满、自傲的人。这里的比较辨析,既是词语辨析,更是做人的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问,发挥语文教育的育人功能是十分重要的问题。一位教师在教《狐狸和乌鸦》一课时,让学生说说对狐狸的看法。有的学生说狐狸“聪明”。而且很有“坚持性”。理由是它善于察言观色,不断改变说话的口气,直到乌鸦开口。执教老师认为这种见解与众不同,很有创意,值得赞赏。这样的引导,虽然强调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却对教学本身的价值取向有所忽视。有经验的教师,则会就学生的这一观点,让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狐狸是用故意说好话使人受骗上当的计策去获取想得到的利益,这种近乎欺骗的手段显然是不道德的。同时,教师还可引导学生站在乌鸦的角度谈感受,来进一步澄清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对于学生的这类“错误”,教师决不可姑息迁就,而应紧抓不放,及时地、正确地进行引导。因为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既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总之,课堂是千变万化的,学生们的“错误”是时常出现的。错误只是瞬间,精彩缘于生成。能否化腐朽为神奇,有赖于教师随机应变的智慧。巧用错误,促成生成,会使课堂呈现另一种精彩,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