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由教学过程的本质决定的。教学归根到底是为了学生的学习。学是内因,教是外因,教师的教只有依赖于学生的学,依赖于学生的积极配合才能起作用。因此,学生是被动地学还是主动地求知,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只有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解放学生的个性,学生才能生动活泼地学,主动得到发展,也就是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学过程变为让学生会学习的过程,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明确教学目标,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的有意学习,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课堂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及归宿点,他规限着课堂教学的运作。教学中如果目标明确,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至始至终保持良好的注意及情绪状态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呢?教师可以在每节课开始时,直接揭示本课的学习任务,也可以由教师结合文章的重点、难点先筛选出学生自学时的疑难问题,有效地组织学生学习,还可以先展开教学过程,然后相机揭示。当学生们达到了某个教学目标时,动力和能力就会猛增。鲍比.迪波特在其《定量学习》中写道:在学习方面你最有价值的财富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实践证明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下工夫,花时间,积极地学习,才会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让学生学会质疑 学会思考 课堂上教师问得多,讲得多,学生机械被动接受得多,这似乎已成为语文教学中的约定俗成,这样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素质教育的要求了,创新是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核心要求。素质教育必须把人的创新素质的发展作为重要的目标加以确立。知识经济时代的教学方法要求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导向,如果学生被禁锢在单调的一问一答中,这种教学方法本身已不能产生教育价值。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这是很有道理的,也是很有价值的观点。因此,教给学生怎么学习,怎样思考就越发显得重要了。学生多思、爱思,才会提出问题,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一开始学生总是不善问的,教师一方面应耐心鼓励他们动脑筋,另一方面也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加以引导。如因读书不专心而产生的不必要的疑问应教导学生仔细读书,自己解决问题;游离于学习任务之外的一些问题,可暂时搁下;有价值的提问,要大力表扬,重点解决这部分问题。
在解决问题时,教师不可一下子抛出自己的看法,应组织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总之,要让学生依靠集体的力量解决问题。当争论不休时,教师可导说导辩,最后由教师对问题作小结。 角色扮演 寓教于乐 孩子们天生喜欢模仿,模仿他们感兴趣的动作、神情、声音等,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些机会让他们“扮演角色”,他们会很乐意。没有比扮演著名的科学家去学习或置身于历史环境中学习历史更快捷有效的了。事实上,“扮演角色”本身也给学生留下了发挥的主体性的空间与时间,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角色进行不同程度的再加工,而决不是复制,不同的人扮演同一个角色会给人留下不同的感受。
扮演角色的形式要因课文而异,可分角色朗读,可让学生对以后发生的故事进行大胆构想,再演绎出来等等。这样的教法,课堂更自主,更开放。平时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控能力,这样才能收放自如,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导以评估 为未来打基础 现在的孩子在家大多是能说会道,一张小嘴总搁在别人身上。课堂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借用这张张会说的嘴,让他们去评价别人。当然,孩子在年幼时,评价事物往往幼稚,常以成人的评价系统为参照,因此教师首先应注意自身语言的恰当,同时,学生评价时也要注意导评,让学生逐渐学会评价自己和他人,潜移默化地纠正自身的不良习惯,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学会做人,学会自我反省。这一点其实很重要,因为未来世界是一个人人都能进行自我管理的世界,不断自我评价是必须的。这种能力和素质是人的重要品质。有材料显示卓越经常会来自于他人的共同努力,所以同伴的评价应当被鼓励。事实上,它可以经常与自我评价联系在一起,评价你自己,然后与你一起工作的人讨论那个评价。
把学生培养成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课堂教学是培养人的主渠道,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这个育人主渠道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